人間6月天,高中入學「患」季
如果不是因為SARS打亂了高中入學考試的時程,對國三畢業生和家長而言,6月恐怕是個「患」季(患得患失的季節)。這是教改大業高中多元入學制度實施以來,新產生的「節氣」,取代了傳統聯考一試定終生時代7月「烤」季的鋒頭,成為猶豫指數最高的苦惱焦點。
高中多元入學制度所強調的考招分離、多元管道與多元選擇,至少包含有兩次考試機會(第一次基測與第二次基測)、三種入學管道(甄選、申請與登記分發)、四種學制選擇(高中、高職、綜合高中與五專)。從5月~8月,這段不算短的日子裡,國三畢業生一方面要準備應考(挑戰實力與體力),一方面要做出抉擇(衡酌性向與能力),實屬不易,也難怪有國三子女的家長們無不竭盡所能、相挺相伴,陪著孩子在關鍵時刻做出關鍵的決定,而6月份便是那關鍵時刻。
第一次基測成績出爐以後,考生據以報名參加甄選與申請入學,有人報考同一學校,有人報考不同學校,待放榜後,有人雙榜、有人單榜、有人落榜,上榜是可能、落榜也是可能。以國立高中為例,依規定此階段僅提供30%~40%的名額,尚有60%~70%的名額留待第二次基測之後的登記分發入學,所以未上榜並非「高分落榜」,而是「暫時未獲錄取」。此時,究竟要選擇哪一所學校入學?要不要放棄已上榜的學校(若非第一志願)?要不要再參加第二次基測?都百般困擾著邊緣分數學生(上榜與落榜之間),患得患失、猶豫不決……。筆者的建議是:宜以考生的性向和能力為依據、以近兩年來各校最低錄取標準為參考,有所為(愛所選擇)、有所不為(寧缺勿濫),堅持到底,就有機會,再接再厲、實現自我。
緣於SARS疫情,教育部已決定將第一次基測延至6月下旬舉行,對考生與家長而言,6月不再是「患」季,反倒成了名副其實的七上八下(7、8月心情忐忑不安)。6月患季也好,七上八下也罷,本非多元入學之初衷,卻因多元入學而生,考生與家長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因噎廢食,畢竟教改不可能走回頭路。當今之要務是:讓考生與家長充分瞭解多元入學制度之全貌、提供充分足夠之資源,化「患」季為「換」季(轉換心情、放鬆心情),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最佳選擇,讓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才是高中多元入學制度之原意。
台中一中校長 蔡炳坤
時窮節乃見
SARS正如狂風暴雨般襲擊台灣,首先入侵人煙稠密、國際往返頻繁的台北市都會區,除構成和平醫院院內感染外,更擴散至萬華大理街部分社區,未來數月是否衝向中南部?
先知先覺、憂國憂民的二十七位大學校長,5月6日共同連署,「我們需要更強而有力的SARS作戰指揮中心,」並提出七點建議,要求政府立即成立全國統一指揮作業機構,將行政管理系統與醫療系統配合,訂定防治SARS標準作業程序,統合全國力量與步驟,一致防治第四類傳染疾病,以免國人感染其病毒。他們的深謀遠慮、卓越建議,我們應該支持與敬重。
相反地,和平醫院全面淨空消毒以後,計畫改為治療SARS專屬醫院,消息傳出以後,有三位醫師同時請辭。站在人性立場,誰不貪生怕死?尤其是他們才剛出生入死與病毒搏鬥出來,這是可以同情與理解的。然而,身為醫療志業人員,當人們面臨冠狀病毒入侵時,怎可臨陣退卻,置他人生死不顧?誰又有能力與使命去執行醫療工作呢?公義自在人心,就如戰士臨陣撤退,國家與人民將受滅亡之痛苦,自己又怎能倖免?人皆有死,但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之別啊!
鳳山 旋京藩
變
目前後資訊時代,科技、人文、社會快速轉換,產業經濟結構急遽變化,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身處於這個變動年代的科技管理人,要緊的是找出「變」的根源、掌握「變」的方向、制定未來的因應策略。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沒有創意的企業不再能雄霸一方,需要有明日的科技、後天的胸懷,才有可能成為贏家。
未來的科技產業動向,沒有創意的管理人才無法掌握;未來台灣產業即將面對的是一個競爭程度更高的全球化經營環境,除了需要科技人才、需要科技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有遠見、有創意的領導人才!如果說1980年代台灣需要的是科技人才,1990年代需要管理人才,而二十一世紀需要的則是有創意的科技管理人才,領導台灣產業繼續前進。在這跨入二十一世紀的轉折點,創意領導人才(成功的科技管理人才)的培育乃是台灣人文科技島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高雄市 李樹強
SARS與執行力
近來的台灣已因SARS而瀕臨崩潰!
吾人發現政出多門、一國三公的多頭馬車方式「抗煞」,還不如無政府狀態下由慈濟等民間團體負責,比較令人不會產生無所適從之感!203期小馬哥主講「從台北經驗看執行力」,但如今台北市面對的卻是一種「零經驗」的新病毒,執行力不能盡如人意是意料之中。此時正需要「全民擁戴,萬眾一心」地不分中央地方,人不分泛藍泛綠,暫且拋下政治上的恩怨、歧見,共同解決SARS蔓延的燃眉之急!否則再以各唱各的調或幸災樂禍的心態來「抗煞」,將是揚湯止沸,徒勞無功!
台北市 楊段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