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來,台灣造紙業面臨劇變淘汰賽,逼得永豐餘必須大破大立、創新求存,走上發展「醣經濟」之路。究竟,一群工廠老兵和一組年輕科學家,如何攜手革新百年集團工藝?
乘車進入中華紙漿花蓮廠時,只見裡頭老樹林立、牆上爬滿50年風吹日曬的刻痕。這個台灣最後一座紙漿廠,乘載著台灣森林造紙業的興衰和轉型。
「現在的紙漿廠,要是沒有自己的發電廠、處理廠、環保鍋爐,早就關掉了,」華紙董事長黃鯤雄感慨說,過去數年,紙漿廠一間間倒閉收攤,凡是缺乏創新又不符合環保的廠,根本不可能生存。
碩果僅存的華紙花蓮廠,外表雖看來陳舊,但內部早已徹底改頭換面。好比過去工廠靠重油發電,煙囪總飄出臭氣,如今已能將臭氣、廢料全收進「汽電共生」自產近四成用電;產品也從傳統紙漿,轉至可替代石化的特殊漿料。
事實上,不只是華紙花蓮廠,綜觀永豐餘旗下工紙、家用紙、文化用紙等各事業體,也都悄悄以「醣」為核心,醞釀出一場取代石化的創新革命。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