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如何拚經濟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3-05-01

瀏覽數 24,500+

台灣如何拚經濟
 

本文出自 2003 / 5月號雜誌 執行力大帥 統領鴻海──郭台銘

《遠見》走出台北的第一站,也就是我們認為最合適的一站——台中市。台中「第三科學園區」的創立,已經不只在台灣全省,甚至在海外都引起了熱烈的響應!在竹科和南科之外,希望中部的「第三科學園區」也能夠引領風騷。中台灣這一個地區有六百多萬人口,是台北和高雄以外的一個充滿潛力的地區。站在區域平衡及人才發展各方面的考量,大家都有責任將「中台」地區蛻變成台灣的新驕傲!

先談一下在「世界經濟棋盤」上台灣的定位。最淺顯的說法就是以國民平均所得來評斷。今天台灣國民平均所得約為1萬3000美元左右,在全球排名中約為第二十五名。在受限於許多先天不利的條件下,這已是不錯的成績。可惜其餘堪稱「像樣的」國家的一般指標,台灣都欠缺!例如:多年來我國元首能與世界其他國家領袖平起平坐嗎?我們還曾經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後來也失去這席位。世界上的重要國際組織有在台灣設總部或據點嗎?台灣只有民間能舉辦一些國際性的會議。奧運、亞運當然也都不可能舉辦,而半世紀以來除了紀政、楊傳廣,拿到金牌的選手也屈指可數。因此我們的國家,除了有一些經濟實力,稱不上是一個「大國」。

如果台灣經濟持續走下坡的話,台灣就一無所有了!所以拚經濟對台灣來說是關鍵中的關鍵!

就當前的經濟問題來說,不是來自「無知」,而是來自「不行」。原因一是政府的領導出了問題;二是企業的競爭力因此而下降,三是民間的生命力也因此而折損。哈佛教授波特曾表示,「美國一直是全球競爭力第一的國家,關鍵在於她有全球最開放的社會。」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每年有許多指標來評估全球主要國家的競爭力。1988年時,台灣曾一度高居十四名,2002年竟已降至二十四名!

執行力是病源所在。《執行力》一書在兩個多月前經天下文化出版後,政府及企業爭相閱讀。今天的台灣為什麼那麼多的政府機構的執行力不彰?其一是私心。當負責人有私心作祟時,推動、賞罰、改革都會遲疑。第二是「無知」。有心想做事,卻不知政策的對錯。三是「無能」。無能反映在個性上的優柔寡斷,就喪失了執行力。四是注意力渙散。天下文化也在一年前出版《注意力經濟》一書。書中指出當注意力不集中時,就產生優先次序的錯置。美國公司的中階職員,平均一天收到兩百多封電子郵件,需花一天四分之一時間來閱讀和回覆;這些電子郵件的內容卻有一半是與公務無關。

執行力有兩個層次。按照書中所解讀的,要貫徹執行力,首先要「找對人」,然後方能決定「對的」策略,接下來才有「對」的運作。如果再加上負責人的全程參與,這個機構就會有極強的執行力!此外,執行力還有另一個書中沒有強調的層次,那就是execution一定要「快」、要「正確」、要「貫徹到底」。二十多年前我所提出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似乎很重要,如果現在要我指出另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決策的錯誤比貪污更可怕」!另外一位學者有一個敏銳的觀察,「錯誤的決策,常常認真的執行!」

分析當前經濟困境,讓我想起在美國教書時最喜歡教的兩門課程。一是「美國經濟政策」;另一門是「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我最歡迎學生同時選修這兩堂課,因為可以指出美國經濟的問題以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就。1980年傅高義寫了一本書《Japan as No.1》譯成日文後在日本銷售達一百萬冊以上。當時的日本躊躇滿志,而卻在1990年後直到今日,日本經濟只能說是每況愈下。

另外,德國統一之後,加速了歐洲共同市場的發展,德國馬克是強勢貨幣,歐洲各方面的發展習慣上以德國馬首是瞻。

可是三年來,經濟也逐年衰退,今日德國外號竟是「歐洲病夫」。被認為世界三強的德國今非昔比,日本也已沈淪十二年,美國正在打仗。1995年前後梭羅預測二十一世紀是這三個國家的天下,現在看來已遠離事實。梭羅心中無太平洋世紀,也沒有大中華經濟圈!而《大趨勢》的作者奈思比認為二十一世紀是東方人的世紀,特別是以中國為首的大中華經濟圈。

2001年是台灣經濟沈淪的一年,破天荒的經濟出現了負成長(-2.18%),失業率亦達新高4.6%。如果當局要問「如何解決失業問題」?一個關鍵就在於有多少投資。只要投資每年不斷增加,就必定會增加很多就業機會。目前台灣經濟的重要指標是:GNP(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趕不上三年前的成長(2000年為5.86%);投資率(占GNP比率)是四十年來的新低(從1999年的23.2%下滑到2002年的16.8%);最低收入戶的10%~20%和最高的10%~20%相較,已經使自1950年代起高度經濟成長,卻未使所得惡化的驕傲,化為烏有。

經濟成長下跌、投資率低迷、失業率上升、稅收不理想,在如此不利的環境,如何拚經濟?造成如今窘態的原因:一是政策不穩定,二是政策常是因政治的考量而主導(如南向政策,到東南亞那些內部有各種問題的國家投資,結果自然失敗!)三是難以切斷黑金。四是作秀心太旺盛。五是沒有堅強財經團隊。六是無堅強團隊也就沒有執行力。七是兩岸關係僵持。如果兩岸能暫且放下政治上的歧異,簽訂對等又有尊嚴的和平協議,那將可以減少太多軍事上的支出。八是國際經濟影響。弔詭的是大陸算是「國際」嗎?若台灣沒有同大陸貿易,今日的情況會更糟!而目前中華民國的外匯約1620億美金,這個數字約等於這些年來與大陸的順差。

上面這些原因產生了什麼樣的後果?綜合來說:失業率上升、投資下降、人民消費保守,而赴大陸投資者增加、政府赤字持續增加、犯罪增加。(參閱頁33表)

今天拚經濟,朝野要掌握三個主軸:一是經濟優先放中間,政治私利擺兩邊;沒有「經濟優先」就沒有「台灣優先」。二是確立全民利益不可分割的前提。必須減少政治干預、重視經濟的基本面、提升全民信心、緩和各種鬥爭。三是朝野一同多做事少作秀、多求好少討好,多協商少對抗、多務實少教條。

今天的民進黨好像在重蹈國民黨過去犯的錯誤;國民黨的好處民進黨不一定做到;但是壞的地方則學得很快。

政策上要如何拚經濟?(1)非經濟層面上首先要阻止泛政治層面的持續擴大。(2)勿再開空頭支票,如張前院長所提十年使每人所得double,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3)要果斷的將部分軍費移向科學、教育、研發。

政府部門不久前宣布未來十年將花費台幣7000億元在國防上!也就是每年平均700億元軍費。現在清大、政大等國立大學一年教育部撥的經費都不超過15億元左右,而台灣一年竟然花700億元去買槍炮!今日台灣的領袖責無旁貸的應該以對等、尊嚴、雙贏、互利的條件下想盡辦法與大陸簽訂和平協議。

此外,政策考量上要推動公共建設、政策勿再轉彎、經改腳步加快。關鍵中的關鍵是吸引新一波的外人到台灣投資。為什麼過去幾年全球的資金都集中在中國大陸?那裡的問題按照一些「專家」的說法,多如牛毛,按理應該要「崩潰」!但是為什麼全球五百大的企業還一窩蜂「錢進大陸」?有人說「中國風險論」,我個人相信「中國機會論」。

中國大陸的開放政策是無可扭轉的,WTO規定嚴格,會員國必須照辦。若是當年沒有文革的十年浩劫,也許不會有亞洲的四小龍。毛澤東認真執行了「偉大的錯誤」,直到1978年後鄧小平走向經濟開放。面對廣大的市場和勤奮的人民,歐美的大企業已不把大陸看成「戰場」,而是「市場」,大陸也不再和他們「對抗」,而是「對話」。台商們有一個說法,不三通他們只好「出走」,三通後他們就是「出差」!

我個人最後的建議是:積極開發策略性產業,投入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同時一定要切斷利益輸送和黑金政治。修正戒急用忍、積極鬆綁、開放兩岸三通、展開全民交流,包括歡迎大陸資金到台灣!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的世紀」,過去我曾提倡過經濟人、文化人、科技人、社會人,現在要以「知識人」的特質來概括: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再兼具執行力。

表一當前經濟困境的原因

1‧政策反覆(如核四、農會信用合作社改革)

2‧政治考量主導(如推動南向政策)

3‧黑金政治難以切斷

4‧沒有堅強的財經團隊

5‧執行力弱

6‧兩岸關係僵持

7‧作秀心態、討好心態太強

8‧國際景氣影響

表二產生的後果

1‧失業上升

2‧投資下降

3‧赴大陸投資增加

4‧人民消費保守

5‧企業信心減退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6‧政府赤字增加

7‧股價下跌、財富縮水

8‧社會治安不好

9‧各類型犯罪增加

表三確立三個主軸

1‧確立台灣「經濟優先」主軸。經濟放中間,

政治放兩邊

2‧確立全民利益不可分割主軸

◆重振經濟基本面

◆提升全民信心

◆去除政治干擾

◆緩和各種勢力鬥爭

3‧朝野相忍為國

◆多做事,少作秀

◆多求好,少討好

◆多協商,少對抗

◆多務實,少教條

表四政策考量

經濟層面

◆加速推動公共建設,擴大內需

◆承諾不再政策大轉彎

◆金融改革加速推動

◆全力資助提升競爭力的各種措施

◆展開新一波的外人來台投資

◆積極發展策略產業(如電信)

◆政府投入知識相關產業(如教育與研發)

◆打擊利益輸送、黑金政治

非經濟層面

◆設法減少泛政治化的持續擴大

◆不再空開施政支票(如十年Taiwan Double)

◆果斷地削減軍費,移向科技教育部門

兩岸關係

◆修正戒急用忍

◆積極鬆綁,有效開放

◆開放大陸三通

◆推動全面交流(包括中資來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