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外包搶走正職

林昱君
user

林昱君

2003-05-01

瀏覽數 17,800+

外包搶走正職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5月號雜誌 執行力大帥 統領鴻海──郭台銘

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占地二十二公頃的Infosys科技有限公司,有兩百五十位工程師正在為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發展資訊科技應用程式。

班加羅爾機場附近的Wipro有限公司則有五位放射學家替麻州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解釋電腦斷層掃描。

午夜時分,新德里郊外的Wipro Spectramind有限公司大樓裡,兩千五百名擁有大學學歷的年輕男女,正在為美國某家知名保險公司處理索賠事宜,或是提供美國的網路服務供應商輔助支援……。

美國企業紛紛裁員,許多白領工作者面臨失業危機,在此同時,開發中國家以其優秀人力及低廉成本接手工程師、設計師及財務分析師等工作,美國還能維持優勢嗎?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印度提供外國企業軟體服務的收入從1990年代中期的5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02年的62億美元。除了印度,馬尼拉、上海、布達佩斯及哥斯大黎加等地,也都陸續成為美國、日本、歐洲企業的後勤中心(back office)。

現在白領工作委外就如同以前藍領工作的外包。二十年前,歐美國家將製鞋業、低廉的電子零件及玩具委外到開發中國家製造;接著,簡單的服務工作,像是處理信用卡帳單或軟體編碼等,開始逃離高成本國家;現在,幾乎所有的知識性工作都可以在全球各地執行,美國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師麥卡錫(John C. McCarthy)預測:截至2015年,將有至少三百三十萬個白領工作及1360億美元薪資從美國外移至低成本國家。

拜數位化、網際網路及高速資料網路所賜,白領工作委外得以順利執行。近來,諸如繪製建築藍圖、設計微處理器等工作,可以輕易在歐美之外地區完成。因此,英特爾(Intel)和德州儀器(TI)積極雇用印度及中國大陸的工程師設計晶片電路;飛利浦(Philips)已經將電視、行動電話及音響研發移到上海;惠普(HP)的服務事業部總裁莉佛摩兒(Ann Livermore)也表示,「從現在開始,服務將追隨製造步上委外的趨勢。」

低廉的優秀人才降低成本

對於這些跨國企業來說,委外服務的首要好處就是低廉的勞力成本。在印度,碩士畢業並擁有五年工作經驗的晶片設計師月薪1000美元,在美國則高達7000美元;菲律賓擁有碩士學歷的會計師月薪僅300美元,在美國相當背景的會計師月薪至少5000美元。因此,微軟(Microsoft)的資深副總裁瓦倫坦(Brian Valentine)極力主張將工作委外至其他國家,並表示在印度只要花50%~60%的成本,就可得到同等品質的成果。

開發中國家的優秀人才也是吸引委外服務的一大因素。菲律賓七千五百萬人口中,每年有三十八萬大學生畢業;美國一年僅培養出三萬五千名機械工程師,中國大陸每年就有兩倍多的畢業生。美國《Business Week》認為,幾十年來,在德州儀器、IBM(國際商業機器)、英特爾等實驗室裡埋首工作的亞洲工程師,是美國科技突破的幕後推手,現在的差別是,這些推手不需留在美國,待在他們家鄉同樣能推動科技進步。

另外,時差也是委外服務的一大特點。由於美國與印度有十個小時的時差,當美國公司下班以後,印度員工接手繼續工作,因此可以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除此之外,在全球各地擁有研究中心也可以協助企業更快完成工作。

白領工作者備受威脅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委外服務有這麼多好處,同樣也帶來不少隱憂。首當其衝就是美國的白領工作者,根據非營利組織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報告指出,自2001年初,矽谷資訊科技部門的人事雇用已經減少20%。

更直接的衝擊是,敵人威脅已來到自家門口。美國法律禁止企業為外籍員工辦H-1B簽證取代美國員工職位,並規定H-1B簽證員工的薪資不能低於普遍薪資。然而去年夏天,西門子的資深系統分析師芙羅諾(Patricia Fluno)驚訝發現她和其他十一位同事被解雇,接替他們職位的是印度籍工程師,年薪僅是芙羅諾的三分之一。L-1簽證原本用於跨國企業內部調職,現在印度科技公司Tata、Infosys及Wipro尋著這個法律漏洞,廣泛使用L-1簽證,大量輸入印度人才搶占美國白領工作。

失業的白領工作者苦惱,未失業的人也面臨薪資下降的危機。委外服務不但造成美國工作機會減少,由於開發中國家低廉的勞力成本,使得美國境內的員工薪資也開始向下調整。原本企業付給IBM、Accenture及EDS等資訊科技服務供應商200美元時薪,現在已經減少至70美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印度的委外服務商索價僅20美元。

美國一向自豪知識及創新是他們的競爭優勢,有最優秀的人才提供最高品質的資訊解決方案,因此高報酬是理所當然。這也是1980年代製造業委外所造成的恐慌為期不長的原因,因為美國人自認還保有白領工作優勢,但是現在白領工作也可以在其他國家完成,美國人該如何做調整?

有人認為委外服務還不致於掏空美國的工作機會。《Business Week》樂觀指出,很多工作因為需要與客戶面對面接觸,沒辦法委外出去,而且企業會將關鍵的研發及大多數後勤作業留在公司內部做。

更有人認為,藉著將例行服務及工程作業轉移至其他國家,美國的人力及資本可以重新配置到高價值產業及尖端研發。矽谷人已經開始討論結合軟體、奈米技術及生命科學所產生的下一波創新潮。

但是被取代的白領工作者能否找到新工作舞台,仍令人擔憂。一旦美國境內發生大量裁員,企業及政府勢必要防備強烈反應。紐澤西的議員已經在推動限制州政府將公共工作委外的法案;波音公司內部,焦急的工會正努力阻止更多工作流失到莫斯科的新研發中心。

委外需要明確策略

委外造成的另一個問題是,在委外的過程中,過去讓企業在市場上獨樹一格的技術與製造流程,可能也一併讓賢了。

不少將作業委外的公司也體認到難題確實存在。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針對九百家將資訊科技作業委外的美國企業做的調查,大部分公司對於溝通困難及不能準時交件抱怨連連。

外包本身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種增進整體績效的策略工具。《麥肯錫季刊》表示,從「自家生產」一躍而至「委外作業」,需要清楚明瞭的策略,並依據事實評估公司的優點、缺點和目標。

以IBM為例,1990年代中期,IBM出售旗下大部分的硬體與零組件製造公司,重新定義核心業務,今天的IBM幾乎完全沒有電腦硬體和零組件的製造業務,但其財務表現卻一飛沖天——1993年虧損81億美元,到了2000年,其淨收入已達80億9000萬美元,同時,其投資資本報酬率也同步上揚,從1993年的-5.7%一路飆到2000年的15.3%。這是因為IBM對於自己的需求十分清楚,將公司的發展目標謹記在心,毅然放棄公司的製造資產。這正是除了有效率的外包,還要超越競爭對手所必須具備的智慧,一味盲從的公司只能與這樣的機會失之交臂。

無論如何,可預見的大規模工作遷徙才正要開始。「工作外移是大勢所趨,」Cognizant Technology Solutions的財務長科本(Gordon Coburn)表示,「我們還處於趨勢的開端。」誰是這場白領工作委外潮的最大贏家及輸家,還有待時間來揭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