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美伊戰爭造就新聞網站

周華欣
user

周華欣

2003-05-01

瀏覽數 18,250+

美伊戰爭造就新聞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5月號雜誌 執行力大帥 統領鴻海──郭台銘

我的天!這一次爆炸,把天空全給蓋掉了!」

1991年,波斯灣蒙上戰雲陰影,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特派員霍利曼(John Holliman)驚呼聲中,聯軍與伊拉克空中對陣的現場直播,撼動了美國數百萬電視觀眾神經。第一線的戰情報導,加上二十四小時即時放送,使CNN一役成名,從此奠定有線電視的霸主地位。

十二年後,波灣風雲又起。這一次,新聞的決戰區並非家中客廳;十來吋的電腦螢幕,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看好戰爭帶來的閱聽需求,數月前美國各平面與電視媒體開始整建旗下網站。除了加強網路傳輸骨幹,資料蒐集上更是豐富,從照片、影音、鳥瞰式衛星地圖到3D武器圖說,各網站紛紛以數位型報導與傳統電視新聞一分高下。

負責美國六十四家地方電視台新聞網站的Internet Broadcasting Systems副總經理卡賽特(Nancy Cassutt)解釋,「戰爭報導上,電視傳達的是情感的訴求;網路則能透過具吸引力、讓閱聽者充分互動參與的方式,來呈現事實、數字及其他資訊。」

不同於十二年前的波灣戰爭,此次美國國防部政策大轉向,批准五百名記者隨軍採訪,大幅拉近媒體與戰場的距離。電子設備所擷取的語音與圖像,能透過網路及衛星,快速傳回新聞網站,大大吸引無法收看電視、卻享有寬頻網路的五千萬辦公族。

根據尼爾森媒體調查公司(AC Nielsen)資料,至3月23日止的一個星期,CNN.com自企業的辦公族造訪人次破了一千萬,較前一週上揚58%。MSNBC.com(國家廣播公司與微軟的合資網站)的瀏覽人次則增加38%,達八百三十萬人次。《時代》雜誌網近一.七倍的成長最是驚人,造訪人次約為一百萬人。

衝突與災難,向來是新聞的最大賣點。前年發生紐約世貿大樓遭恐怖攻擊時,數個新聞網站即因不勝流量負荷而當機。今年2月哥倫比亞太空梭墜毀時,三大新聞網(ABC、CBS、NBC)網站流量較前一日驟升60%~180%。CNN的執行編輯蓋曼(Mitch Gelman)在比較近期的戰爭報導時指出,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清剿阿富汗政權的報導是快速、可靠而且全面的,「但相對來說,仍屬單一面向。」美伊戰爭對全球貿易與區域政治的影響,及戰後外交折衝、伊國重建等議題的持續發酵,匯總為「寬頻時代第一件全方位的衝突事件」。

數位通訊設備隨時傳送新聞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紐約時報》指出,報導設備的數位化與高機動性,對線上新聞崛起而言,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今日戰地記者設備之精良前所未見。電視記者人手一台視訊電話,不管是在高速行進的裝甲車之後、或是執行夜襲任務的運輸機上,都可隨時回傳畫面和採訪片斷。迷你數位攝影機更是標準配備,記者可自行拍攝畫面,再用筆記型電腦編輯、壓縮影音資料,最後用衛星電話傳回美國。

對曾經報導第一次波灣戰爭的資深記者而言,兩次波灣戰爭報導的工作方式簡直天壤之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特派員坎納德(Cynthia Kennard)說,十多年前缺乏無線與網路通訊設備,記者只能倚賴電話做口述報導,困在旅館內與接線生搏鬥至今仍是最大夢魘。「我得霸占電話做電話報導……,我抓著電話筒,七個小時都不敢鬆手,就怕一放下別人會搶走,」坎納德回憶當年在約旦的經歷。

第一次波灣戰爭時,CNN獨具慧眼,於聯軍出兵前,搶先在巴格達與亞特蘭大總部間架起專線,前線的採訪團就能輕易地將戰情即時傳回新聞中心。各媒體學到教訓,十年後,美伊關係一吃緊,便積極整頓硬體設備。

但是,沒有足夠的頻寬與速度,再多的影音資料,終端使用者也無福消受。幸運地,寬頻環境已日趨成熟,在各網路服務業者(ISP)競相削價的吸引下,美國已有52%的上網人口使用寬頻,較2002年初成長38%,達七千三百萬人。

伊拉克與美國有八小時的時差,當美軍在伊發動夜間轟炸,大部分美國民眾都在辦公。因此,網路新聞的點閱多來自企業用戶。根據媒體市調機構Com Score Media Metrix統計,3月20日美國正式啟動對巴格達轟炸後,點閱量最多的十八個新聞網站中,從家庭連線的造訪人次上升40%,從公司連出的人次卻翻了兩番。

儘管各家都看好網路新聞潛力,也有報告顯示,網站實際的使用率與想像有相當的落差。民調公司蓋洛普去年12月做的民調顯示,約有16%的美國受訪民眾使用網站來取得新聞資訊。然而4月初《洛杉磯時報》的調查卻顯示,只有13%的民眾利用網路。

「儘管家用電腦普及,我認為開戰後網路新聞的使用不升反降,因為利用網路閱聽新聞的興趣仍集中在少數,」美國南加大傳播學院副院長卡普藍(Mary Kaplan)說。

「這其中又源自人們學習新科技的速度緩慢,」她解釋。「對許多人來說,電腦是很難懂的東西,但看電視轉台卻沒有什麼問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