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威脅加劇,「2050年淨零排放」成為全球氣候行動下有志一同的共識,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政府和企業如何及早做好低碳轉型的準備與行動,才能迎頭趕上國際減碳趨勢?
剛結束的COP26氣候高峰會,促使全球加速減碳行動,各國無不致力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台灣在全球競爭的賽局中更應審慎思考包括能源、基礎建設和產業等未來減碳的路徑、發展與決策。
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下,遠見雜誌舉辦「2050零碳新未來 從『近零』走向『淨零』」綠色論壇,邀集產官學界專家分享產業與政策並進的解方和經驗。本次論壇由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擔任主持人,很榮幸邀請到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新北市政府水利局主任秘書張修銘、優克美有限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冠杰,以及聯齊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哲淵與會分享交流。
零碳趨勢 台灣產業的生存戰
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一開場便點出,節能減碳現在不只是公益議題,而是生存議題,尤其台灣距離淨零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表示:「2030年達到100%淨零碳排目標中,台灣被列為十個最具挑戰性的國家之一,尤其在歐盟開始實施碳關稅後,將對全球貿易造成衝擊,目前台灣作為歐盟進口國中少數沒有制定碳價的國家,未來經貿處境必是非常嚴峻,政府必須儘早啟動氣候變遷產方針,與國際接軌、贏得先機。」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進一步表示,全球目前將近有140個國家承諾在2050年達淨零排放,佔全球碳排放量88%,可見得世界的腳步都往淨零排放邁進。然而,根據2021年10月發布《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 (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1)指出,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已經困難重重,除非全球脫碳率必須提升5倍,才有可能達標在2030年碳排減半,2050年達到淨零。顯示全球各個產業,必須再加快轉型來實現淨零排放。
李宜樺強調,對台灣企業來說,減碳壓力越來越急迫,除了有來自於法規政策面,全球投資人也開始認真看待減碳議題,不只要求企業過去節能減碳的績效,更要知道企業未來對於淨零的規劃,加上全球前2000大上市公司已有600多家響應承諾淨零排放,大品牌廠也勢必會要求供應鏈要做到碳中和和綠色轉型,對台灣企業來說,淨零碳排已不是競爭力而是生存力了,更需要選擇正面迎擊這波減碳浪潮。
永續商機 翻轉城市與生活
隨著淨零碳排的氣候海嘯來襲,對地方政府和台灣產業而言也許是個好機會,讓城市環境更永續、使危機變成綠色商機。新北市政府水利局主任秘書張修銘表示,城市是面對氣候災害的第一線,也因此2020年新北市政府公布「新北市永續發展目標地方自願檢視報告」,是國際城市繼美國紐約市之後,第1個公佈自願性地方永續發展報告的台灣城市,為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減碳目標新北市做了許多努力,像是透過板橋湳仔溝整治計畫,改善民生廢水及工廠污水導致的環境髒亂問題,更重新孕育濕地生態,加速新北成為綠色永續與碳中和城市。
以AI、大數據推廣「防霉截碳」吸引國際品牌ZARA、Nike成為其客戶的優克美,創辦人陳冠杰分享氣候變遷,不只是造成極端氣候,早已改變你我的生活環境,「環境因子被改變,我們很難想像連鐵皮、玻璃、塑膠都容易發霉,當工廠的製造品發霉時,就會被重新製造,因而產生二次採購、二次生產和二次碳排的問題。」他舉例,全球每年生產約240億鞋子,約製造4億噸的碳排放量,其中發霉機率為3%,可能增加400到1200噸碳排放量。也因此,降低發霉風險,其實也能減少生產能源的浪費,打造永續生產環境。
如何在日常中達到永續節能,也是永續行動重要的下一步。能源新創公司聯齊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哲淵表示,全球碳排中有27%來自發電,在台灣則有8成用電來自火力,政府目標2050年要有20%的綠電,也因此能源轉型對當前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尤其,當發電端供電愈來愈不穩定時,更需要透過「優化」用電,利用「用電端」的能源管理來調整電力波動,盡可能達到電力自給自足。聯齊科技在日本做的能源管理經驗,便是透過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大規模電網調度的電力供需平衡,並從電力數據衍生新商業應用。
企業帶頭 串起綠色生態系
李宜樺認為,台灣企業擁有強大的技術和創新能力,面對淨零碳排新賽局也擁有很好的國際競爭力,尤其是許多領頭羊企業,其實目前都早已運用AI 大數據的分析能力,去監控生產環節、建立降低排碳等機制。未來若能進一步集體結盟,協助自身的供應鏈或其他中小企業做到節能減碳,勢必更能加速台灣減碳腳步,創造永續發展生態系,擴大ESG影響力。
企業淨零轉型不容易,但面對氣候議題每個人皆無法置身事外,「企業主必須理解與認同,淨零碳排並不是增加企業成本,而是一項永續性的投資,如果今天不做行動,未來一定會在低碳轉型的浪潮之下被遠遠的拋在後面。」在綠色經濟的道路上,台灣企業不只共好還要共生,在上位者要有決心,企業要落實零碳行動力,並透過創新攜手邁向零碳,將永續力化為競爭力,就能抓住淨零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