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已經成為全球金融與數位創新的新戰場。2025年5月,全球穩定幣的交易量達到8000億美元;全球最大穩定幣發行商Tether在2024年獲利超過130億美元。在川普二度進入白宮後,穩定幣已成為川普總統亟欲推進的創新金融基礎設施,傳統業者與新創公司爭相大力投入。此舉在國際金融層面會帶來新格局,在如此快速演變的狀態之下,台灣的位置與角色該是什麼?
全球新共識:為什麼金融機構開始著眼穩定幣?
2025下半年,全球與台灣金融市場出現了三個幾乎同步的動態。
美國總統川普在7月簽署GENIUS法案,建立美國首個聯邦穩定幣監管框架,還發布160頁政策報告,目標是讓美國成為「全球最深、最具流動性的數位資產市場」。
10月,日本三大銀行——三菱UFJ、三井住友、瑞穗——聯手宣布發行日圓穩定幣,三年內規模將達1兆日圓。而在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10月14日明確表態「台灣當然有空間發行穩定幣」。
三個市場的政策動態傳遞一個清楚的訊息:穩定幣不再是技術實驗,而是各國金融體系都在認真布局的未來基礎設施。
因為金融機構發現了一個關鍵事實:一個「穩定」的穩定幣,終究需要錨定。而這個錨定的過程——資產保管、風險管理、信用背書——正好是銀行最擅長的事。更重要的是,穩定幣背後延伸出完整的商業價值。
對銀行而言,穩定幣帶來的不只是保管費收入,更包括利息收入、鏈上清算服務24小時全天候即時結算所節省的成本,以及更具想像空間的資產代幣化(RWA)等等。
RWA讓現實世界的資產——股票、債券、黃金、甚至房地產——可以透過區塊鏈進行數位化與代幣化,提升流動性、降低投資門檻。這個市場已從2020年的8500萬美元成長到2025年的250億美元,五年內成長了245倍。
這些數據說明了一件事:今日人們口中的穩定幣已不是要取代銀行,而是讓銀行在數位時代有更多元的新樣貌與服務。
發展穩定幣金融,台灣需要探索應用場景
那麼,台灣要發展穩定幣,須從何處開始?
先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優勢是,我們有世界級的半導體技術能力、完整的供應鏈生態系,以及漸進式創新的監管態度——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制定金融監理沙盒專法的國家,今年9月也公布了首批9家合規VASP(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白名單,展現主管機關願意在合規框架內給予創新空間。
但也要考量到,台幣的國際使用規模遠不及美元或日圓,這意味著台幣穩定幣的應用場景需要更精準的定位,而對台灣最關鍵的問題是「穩定幣的應用金融場景設計」。
我認為,台幣穩定幣比較可行的方向,可能是聚焦在特定的B2B場景,以下舉例:
台商在東南亞的供應鏈金融:台商在越南、泰國、印尼等地有大量製造據點與供應鏈布局,傳統跨境結算需要數天且成本高昂。若能透過台幣穩定幣即時結算,不僅降低匯兌成本,也能加速資金周轉。
半導體產業的應收帳款代幣化: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核心,上下游廠商眾多,應收帳款動輒數月才能收回。若將應收帳款代幣化,中小型供應商可以更快取得資金,大型廠商也能優化現金流管理。
除了企業端與供應鏈的應用,隨著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在美國逐漸普及,穩定幣的發展,也如同為台灣投資人創造更便利的出入金和交易管道,進而達到刺激投資的效果。
但這些場景也延伸出更深層的問題:如果企業開始用台幣穩定幣收帳款,是否也能用台幣穩定幣付薪水?當員工習慣持有台幣穩定幣,是否需要更多的消費場景支援?這又會影響到支付系統、稅務申報、社會保險等基礎建設。
台灣要做的事情仍然很多,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整個生態系的重新建構。
從「詐騙」到「信任」,再到「實務落地」
雖然技術端的發展迅速,但至今許多台灣人聽到區塊鏈、加密貨幣,第一個反應還是「詐騙」。這個刻板印象不是空穴來風——過去幾年確實有太多打著區塊鏈旗號的騙局,讓大眾對這個領域保持高度警戒。
要真正建立信任,還是需要大型機構的參與。金管會今年9月公布的VASP白名單,雖然讓業者在合規上有更多成本,但卻能給投資者更安全的環境。舉例來說,台灣的正規交易所由於金管會要求實體銀行擔保,雖然手續費可能較高,但一旦發生問題,資產反而更受保障。
監管不是創新的敵人,而是信任的基礎,但即使政策鬆綁了,實務落地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首先是會計認列問題。台灣電商目前受限於法規與會計考量,無法直接接受加密貨幣結帳——企業不知道如何認列虛擬資產的價值,也不想承擔匯率波動風險。
其次是跨部門協作。區塊鏈金融不是單一部門能搞定的事——法遵團隊需要理解技術、技術團隊需要理解監管、業務團隊需要理解客戶真實需求,許多金融機構即使有意投入,也常常卡在內部溝通與流程整合,在趨勢快速變遷下,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第三是場景探索。不是把傳統業務搬到鏈上就叫創新,而是要找到真正能發揮區塊鏈優勢的場景。比如說,台商與東南亞的貿易量龐大,但傳統信用狀的結算模式流程冗長、成本高,這就是值得用區塊鏈解決的痛點。
這場穩定幣浪潮,台灣須找到自己的定位以策準備
那麼,台灣的金融業該如何準備?
KPMG建議金融機構應該立即從幾個方向著手:評估穩定幣發行的成本效益、了解RWA代幣化的合規架構、建立跨領域協作能力整合,並從國外的監管框架,轉化成企業內控政策的檢查清單。
此外,考量台灣的市場特性,銀行、技術商、開發端也應該以「聯盟」思維,針對特定場景解決實際痛點,在信任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在國際法趨勢與在地合規要求之間靈活轉化。
川普政府的大力推動、日本三大銀行的聯手布局、台灣央行的政策鬆口,這些都不是獨立事件,而是一個全球趨勢的不同切面。穩定幣正從技術實驗走向商業應用,從小眾話題進入主流視野。台灣有技術、有人才、有漸進式創新的監管環境,這場穩定幣浪潮,我們應該謹慎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