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越來越能體悟:當經濟取得高GDP的同時,對環境與生活的衝擊也越高。臺東縣政府以緩慢生活的人文特色,推出「慢經濟」的施政核心,期許以永續精神實踐經濟發展與環境平衡的城市價值,讓臺東成為「一萬人來一百次」的慢活城市。
「面對疫情洗禮、生死交關的考驗,喚起人們對健康身心與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當疫情穩定、世界漸漸恢復常態,『慢慢來』成了人們互相安慰、心靈打氣的關鍵字,正貼近臺東慢經濟的核心價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表示,工業社會不斷催促全球經濟持續發展,雖然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高速度、高壓力卻也越發使人疲憊不堪。都市生活魅力逐漸黯淡,人們嚮往田園生活,尋求和緩、安逸的生活步調,儼然是全球趨勢。臺東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恰能將交通阻隔的限制,翻轉為值得尋幽探訪的祕境,以緩慢的生活態度引人入勝,縣府積極發展「慢經濟」,有絕對優勢。
用心經營的緩慢,專屬臺東的生活態度
「慢經濟」是由臺東縣長饒慶鈴提出的縣政方案,展現東部獨具魅力的生活模式。「我一向覺得,愈國際化的時代,發展要愈在地。如何持續保有臺東這份真善美的特質,並且『有理念、有風格』的『販售』臺東的真善美,成為既能帶動地方發展,同時兼具永續發展與居民的生活品質,讓世代共享臺東『慢』的價值所能帶來的榮景。我們研擬出的縣政方案核心,就是『慢經濟』。」饒慶鈴表示,「慢」是用心經營的緩慢,以時間慢慢淬鍊出有質感的生活,讓這片土地上的人能夠從身心靈獲得滿足,找到真正的幸福,是一種專屬於臺東的生活態度。但是慢,並不代表政府單位就可以停滯無作為,而是以有效率的快思維,凸顯臺東慢的價值,也能創造實際的經濟產值。
長期深度參與臺灣觀光產業發展,劉喜臨對臺東發展「慢經濟」寄予厚望。如何實現「慢經濟」的價值?他提出二項建議:「友善旅人的環境」與「五感體驗設計」。「緩慢,是生活態度、生活風格,不等於不方便、沒效率,從旅人的需求思考加強環境的友善程度,包括交通、公共設施等,創造友善居旅的環境。」而緩慢是一種感知經驗,如何創造「臺東的沉浸式體驗」,讓居旅的人真正能夠慢下來,感受臺東的獨特與唯一?劉喜臨舉例,透過視覺設計美學、服務設計、色彩設計,就像希臘的藍白色系、島嶼建築,讓人一看、一聽、一走進,就知道這是臺東!同時,緩慢的行旅經驗必須保留彈性、適度留白,要捨棄過往觀光包山包海的行程概念,而是讓客人有餘裕思考,更能體認臺東在地文化,感受土地之美。
要能真正體驗「慢」,旅客的心態、在地產業的觀念也是營造「慢生活」關鍵之一。「在臺東停機坪設『手機暫收區』,到臺東就請拋開被手機制約的生活,才能真正空出人的身心,體驗自然單純的『緩慢』快樂。」劉喜臨的大膽提議,不忘備註提供商務中心做緊急公務使用,正是希望彰顯臺東緩慢生活的價值——旅客必須放下複雜快速的世界,方能感受斯土「陽光、空氣、水;海岸、山脈、人」的可愛。
而過去餐旅業追求「翻桌率」,餐廳快速上菜、客人快速用餐,連餐廳音樂都是快歌舞曲。「臺東縣政府推行慢經濟,需要和業界作觀念溝通,打破翻桌率,請遊客慢下來體驗。」劉喜臨舉例,關山、池上推行稻田餐桌,或是海岸餐桌,即是將臺東農業的美好與產地人文做極佳結合,在天地風土之間品嘗食材不簡單的滋味。
打破翻桌率,讓旅人體驗『不是觀光的觀光』
「不要為觀光而觀光。臺東最吸引人的就是『生活』,讓產業結合生活態度,邀請遊客來體驗『不是觀光的觀光』。」劉喜臨以《慢經濟in臺東》中的「環山雅築」為例,民宿主人楊文廣發起「設計師遊牧計畫」,邀請六位設計師來此展開為期兩個月的駐村,深入認識社區居民、環境,找出特色主題進行開發,設計成為具有商品力的特色遊程,並結合臺東縣政府文化處的補助、輔導以及媒合、推廣,將源自金針山的靈感,與在地產業結合成為創意遊程,創造全臺第一個民宿結合密室逃脫的驚喜,更豐富金針山社區的觀光多元性,吸引旅人一再造訪。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劉喜臨期許臺東慢經濟展現風土本質的美,把生活的美打磨發光,自然召喚旅人停駐。而如何讓臺東好山好水的美,吸引旅人願意延長停留時間、一來再來,甚至從旅人身分變成東漂的新移民,臺東縣政府深知光只有自然美景是不夠的。「我們企圖讓這份美好的感動,從自然鄉間延伸到整個臺東市區,讓以觀光為主的經濟活動與人們的日常,同時發生在臺東優美宜人的城鄉生活環境中。」
饒慶鈴表示,在縣政的願景藍圖裡,美好的城鄉生活環境包括四個面向;其一是移動便利的美,從海、陸、空三面向著手,讓遊人或居 民都不再受交通不便之苦;其二是安心居住的美,利用加速釋出公 有地與興建社會住宅,讓在地民眾、返鄉青年及東漂的新移民,都能在臺東找到安身立命的居所;其三是放眼望去的美,利用都市建築景觀再造計畫,重新打造臺東城市新天際線。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面向,便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臺東之所以獨一無二,是因為上天賜予臺東純樸潔淨的土地與環境,人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淨土與海洋是臺東人賴以維生的依靠,新鮮空氣與絕美景觀則是吸引遊客造訪、促進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饒慶鈴期許,臺東將以永續為核心,呵護並回應大自然給予的厚待。
與疫病共處的時代,人們身心靈重新恢復,工作型態也因為疫情而增加更多數位遠距的新模式,將催生一群嚮往緩慢生活者「移居臺東」。劉喜臨認為,帶著一臺筆電就能移動各地辦公的「數位遊牧族」,需要更多思考和創意的發想空間,臺東的開闊山水、慢城節奏,恰是他們靈感充電與升級的最佳所在。同時,受疫情影響,有別於都市密集、對潔淨環境有高度需求者,臺東的防疫表現也成為賣點。此外,追求隱私空間的高階人士,臺東也具備移居魅力。「來到臺東,就是來學習生活、放下、等待,讓自己融入在
地生活。」劉喜臨提醒有臺東移居夢的年輕朋友,或是返鄉青年,如同「慢經濟」的精神,不是追求「CP值」,而是注重「VP值」,即「價值價格」,打開五感體驗,吸納在地人文提升自己的價值,享受自在樂活便是無價。
從最受臺灣旅客喜愛的十大國旅城市榜首,到全球最好客目的地第一名,臺東在國內外旅遊市場都打下基礎,這股從「慢遊」延伸到「慢食」的觀光能量,帶動了臺東產業孵化出由下而上的「慢經濟」實力。饒慶鈴表示,臺東地方創生的動能大多數來自於返鄉青年,尤其這一、二年,出現在政府創業說明會場的,超過八成是年輕人。「他們更有想法,更有意願學習,對於爭取政府的資源或群眾認同也更加積極。」而臺東縣政府全方位一站式輔導服務,提高輔導效率,增加輔導深度,讓臺東中小企業及創業者能針對商業模式、市場定位、經營管理、財務融通、研發與包裝、通路擴展、商機媒合等項目,提供廣泛且質精的服務。
「縣府可以思考,如何提供創生的行政協助,相信助益將更大於經費的支持。」深入臺灣各地協助地方創生案,劉喜臨觀察,許多創生團隊拿到錢做事反而綁手綁腳,最大原因來自法令制定時並不了解在地文化淵源。以蘭嶼為例,鄉民對土地所有權的認知和漢人不同,後來多因土地國有化、未申請建照等問題,不合法的建築始終無法申請民宿執照。「政府可以不違背中央法規,以行政命令為業者的困境解套,讓民宿不再被法規綑綁,就是給予產業最實際的支持。」
打造智慧城市,為返鄉移居創造更多可能
全球數位轉型的趨勢下,早在幾年前,臺東就看到科技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提早布建全區無線網路,透過科技的手段,大幅縮短資訊落差。
饒慶鈴表示,網路等同於城市的公路布建,臺東縣政府將網路視為基礎建設的一環,為了達到網路涵蓋率最大化,縣府結合中央資源,投入預算建置 TTFree,完成建置全縣250 個戶外無線上網熱區,總建置達 682 個上網熱區,有高達 22 國的國際觀光客、超過兩百萬以上人次使用。「縣府以此為基礎,建構出串聯城市的神經網絡,讓數位治理、數位生活及數位新商機的願景能夠逐步實現」饒慶鈴期許,透過臺東智慧城市的建立,為青年返鄉、成家立業創造更多機會與可能。
劉喜臨則以「智能化」、「智慧優化」、「智慧轉型」為產業帶來的正向影響。他認為,各種數位化的行動支付、臺東觀光APP等「智能化」,能拓展觀光的客群與多元體驗觸角,甚至串聯線上線上的行銷,透過大數據經營顧客管理系統,更能精準描繪遊客圖像,改善服務流程「智慧優化」,達到商業模式的再造「智慧轉型」。
他也提出對臺東慢經濟的「四力」建言:「傳遞力」則是創造論述與故事,透過數位行銷找對通路、打進目標社群;「吸引力」像是熱氣球節、國際衝浪賽等活動,甚至吉祥物或延伸商品,更能圈粉;「生命力」與生活套接的內容經濟、影像紀錄,像是保存原民母語與祭典,藉由數位影片更能傳遞、傳播臺東在地特點;「產業力」要創造價值與永續,必須將慢生活具象化、產業化、國際化,方能提升價值感。
「在臺東,白天你可以徜徉在滿眼綠意的山海鐵馬道,晚上可以在鐵花村欣賞原民樂舞。臺東人希望將自己所享有的幸福體驗,延續到下一代,讓年輕世代的臺東人也同樣感受得到,因此,做出改變的選擇將成為第一步。」饒慶鈴認為,這樣的選擇不只是臺東人的選擇,也吸引著許多外地、志同道合的人來到臺東定居或是二地居,這也間接強化了縣民的自信心與自我認同,共同努力,讓以慢制快的新經濟模式,從臺東沃土中發芽、茁壯、成長,讓這座城市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獨特姿態,在太平洋的彼岸,成為閃閃發光的燦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