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要讓觀光成為鄉土的殺手

羅詩誠
user

羅詩誠

2003-03-01

瀏覽數 19,250+

不要讓觀光成為鄉土的殺手
 

本文出自 2003 / 3月號雜誌 第201期遠見雜誌

去年,南台灣的冬陽依舊暖烘烘的。

在高雄美濃,日據時代開鑿、蜿蜒於畦畦菸田中的「獅子頭圳」上,十來位高美護工棒球隊隊員,正忽上忽下地在這條「大水溝」中盡情地潛泳、戲水。冬日午後,這是他們跑山訓練前的片刻偷閒,卻也是都市小孩難以偷嚐的貼近自然。

問這群徜徉在號稱客家文化「香格里拉」的孩子,客家庄與其他都市的感覺有何不同?來自台北華興中學的隊長郭明偉搔著頭,為難地說出他的觀察,「好像沒什麼不同欸!」

抬頭環視,承載歷史記憶的古樸菸樓已逐漸褪去顏色,取而代之的,是幢幢歐式洋房的撲粉濃妝。商業力悄悄滲透,逐漸讓這質樸的小鎮改頭換面。「我們都開玩笑,好像是客人多了,怕給別人看到老房子不好意思,所以趕快蓋一棟新洋房一樣,」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溫仲良無奈地說。

陷入商業巨輪的運轉,連曾以小鎮之姿力抗「美濃水庫案」十年的美濃小鎮也難抵商業落塵。溫仲良憂心忡忡指出,除當地居民對文化的保存仍未警覺外,地方政府發展觀光,除在自然景觀上隨處設置彩色石磚步道、水泥製仿竹欄杆等添加物外,甚至計畫在面積僅約二十二甲的中正湖上興建遊艇碼頭。「生雞蛋無,放雞屎有!垃圾污染是小事,商業污染才是真正的可怕,」他說。

「觀光客倍增計畫」自去年8月啟動,預計至2008年,國外來台旅客能達到五百萬人次的目標。第一年(2002年)來台旅客人數已突破兩百七十萬人次,較前年成長4.17%,已突破預定兩百六十萬人次的目標。加上今年推動的「國民旅遊卡」計畫,若以相關公營單位四十八萬張發卡量、每人補助費新台幣1萬6000元計算,今年預計有200億元商機。

政府正急欲推動被視為「無煙囪工業」的好生意,但對這些視觀光為生命線的小鎮來說,究竟觀光業是殺手還是幫手?「怎樣將文化或自然景觀保留下來,每個人都很急,但也找不出方法,」屏東縣霧台鄉經濟開發輔導計畫主持人吳大川語帶憂心。

欲做推手反成殺手

買辦文化成為商業運轉的邏輯,也扼殺對自身文化的自信。「現在社會充斥的就是買辦文化,把別人做的拿來賣,買空賣空最容易賺錢,跟著把對自己文化的信心都丟掉了,」陳章波說。

以戰地金門為例,戰時的記憶,對當地人而言象徵的是一段痛苦的回憶,每當金門人在外地功成名就賦歸,往往就將原本的老房子拆除,依僑居地的建築形式,於原處興建成體面的僑樓彰顯門面。「這就是對自身文化缺乏自信,所以只要一有機會就想拿掉這些痛苦的記憶。殊不知這些正好是能發展成觀光資源的歷史特色。因為拆光了,現在只好重新尋求像酒廠、城隍廟等觀光資源,」陳章波說。

地方政府欲做推手,反成殺手。「空有管理機關卻沒有管理方法和工具,」銘傳大學觀光系副教授楊志義說。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以雲林草嶺為例,近二十年前的草嶺以粗獷的原野風貌聞名,當時雖然交通困難、住宿品質不佳,遊客仍然絡繹不絕。地方政府拓寬馬路、大型旅館四處林立之後,風貌不再,遊客也隨之止步。「以前在草嶺四十五度傾斜的峭壁上可以用繩子享受攀爬的樂趣,現在竟然在峭壁上鑿樓梯——爬樓梯我在台北也可以走,」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祕書長賴鵬智說。

遊覽車式的觀光模式,也使產業操作偏頗。「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怎能看見深層的文化內涵。但當地人卻選擇建觀光旅館、賣紀念品以迎合大眾口味,怎麼會是當地人去迎合觀光客的生活,應該是觀光客去迎合當地人的生活才對,」溫仲良說。

該如何將殺手擋在門外?「須從管理者(政府)、當地居民、操作者(旅遊業者)及遊客等四層面做起,」交通部觀光局蘇成田說。

觀光原動力在當地居民

喚醒當地居民的自覺是把關的第一道鎖。「推動自然及人文的保存,原動力還是在當地居民身上,」賴鵬智說。

觀察到原住民部落習慣設置投幣式卡拉OK供遊客消費的吳大川也認為,「要告訴他們不要怕,就算沒有卡拉OK也能賺那麼多錢。如果不建立共識,那麼觀光就是殺手!」

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所長曾梓峰則認為,台灣面臨的真正困境不是喚醒沈睡已久的自覺,而是如何轉化偏執的態度。「自覺睡著了,只要告訴他們什麼是好的,把它叫醒就行。但台灣的真正困境卻是執迷的態度,執迷於生活、財富、抗爭,這需要重新覺醒,」他說。

1996年,曾梓峰和草店尾工作室在桃園大溪以一場遊戲讓大溪老街重生。「當時的老街根本沒人要來。而當地居民卻一直深信若將馬路自七.五公尺拓寬至十五公尺,生意就會好起來,但他們卻忽略遊客為何要來的問題,」曾梓峰說。

因此,曾梓峰等人設計「票選大溪之寶——最美的巴洛克式立面牌樓」的競賽,讓居民自行設計門牌立面,並進行票選,獲得最高票的十五戶,每戶可得20萬元獎金,並簽約五年不改建。「以前立面因為妨礙房地產交易,被視為被詛咒的東西。但現在美麗的立面卻成為介面,讓他們審視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價值,」他說。

這是一場認識生存的試煉。賽局設下,透過媒體報導吸引的大量人潮,也讓居民認清了自身的生存危機。「原本並不熱衷的居民突然發現,原來老街也能吸引這麼多人,但人來了,他們才發現根本沒有東西可賣,」曾梓峰說。

導正偏執的執迷態度,一場「老街新生」的劇碼就此上演。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的居民自救運動,居民自行出錢、開會討論,訂定更換招牌、維護立面及配合老街特色設計公共設施等規範。「單純透過宣導等短線操作的手法無法解決問題,我們其實沒有做什麼,只是讓他們認識自身的生存危機,這是未來要選擇操作策略的關鍵,」曾梓峰強調。

身為把關者的政府也應導正思考方向。

趕集式的熱鬧活動對環境也是不可承受的重。「這些活動純粹是為吸引人來,人來愈多愈好,如此一來,社區的承載量就有問題,辦大型活動只不過是噱頭!」賴鵬智說。

用環保意識發展觀光

即使要做也不能矇著頭瞎做。楊志義建議政府應做好事先的成本效益分析,「觀光就是各種產品的組合,但做之前應先做目標導向的策略規劃,譬如說在以不破壞當地環境的目標下,如何設置緩衝區及接駁車就更顯得重要。」

操作者和遊客也應對環境保存具有正確認知,使產業循環漸趨正向。以保育為目的的生態旅遊或許是另一個契機。「生態旅遊是以保育生態為目的的旅遊方式,以專業解說員為媒介,透過解說讓遊客深入瞭解在地的文化與自然,並進而激起遊客愛惜、保存環境的同理心,」賴鵬智說。

賴鵬智也承認,雖然去年是台灣的「生態旅遊年」,包括解說員訓練、旅遊業者的配合、生態旅遊觀宣導等仍是未竟之功。「雖然生態旅遊有總量及品質管制等特殊要件,但希望不管任何形式的旅遊,遊客都能抱持謹守『生態旅遊守則』的旅遊觀,」他說。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生態旅遊遊客守則

1、不強闖非車行或人行道路

2、不開車行駛沙灘、沙丘、河床

3、遵守各風景區的規定

4、愛護古蹟、不毀損、不偷竊

5、勇於檢舉不當的開發或破壞行為

6、尊重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不以

優勢的態度批評

7、在自然中不大聲喧嘩、播放音樂、燃放

鞭炮、使用發電機

8、尊重生命,不獵捕動物或採集昆蟲、植物

9、不驚動、不干擾動物

10、不放生、不飼養、不購買、不吃野生動物

11、不電魚、不毒魚、不網魚,讓魚蝦資源

生生不息

12、不撿拾、不購買貝類、珊瑚、寄居蟹等

海洋生物

13、不在石頭、樹木上刻字

14、在野外、溪邊不烤肉,在合格露營區紮

營,在山中小心火燭

15、活動後收回布條、指標等,並將垃圾帶走

16、為維護高山生態,不喝高山茶, 不吃高

山蔬果

17、除了攝影,什麼也不取;除了足跡,什麼

也不留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