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股票選擇權列為費用

林昱君
user

林昱君

2003-03-01

瀏覽數 28,750+

股票選擇權列為費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3月號雜誌 第201期遠見雜誌

今後不能再將股票選擇權當作免費的激勵工具了。自從去年安隆(Enron)及世界通訊(WorldCom)等美國企業爆發弊案以來,可口可樂、奇異及寶鹼等知名企業首先宣布將股票選擇權公開列為費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也先後提案規範企業。選擇權不再只是財務報表上的一個註腳,愈來愈多企業將視選擇權為費用,就像租金或員工薪水一樣。

激勵工具一刀兩刃

股票選擇權如同吸引驢子往前跑的蘿蔔,它讓員工變成老闆,把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來打拚。因為股票選擇權只在公司的股價高於履約價格時,員工才得到實質報酬,因此激勵員工努力工作,提升公司獲利及股價。美國《Fortune》雜誌指出,一項2000年做的調查結果,有使用股票選擇權的公司與其他同業相比,其生產力及年成長率高出許多。

股票選擇權最適合新創公司使用。新創公司具有成長潛力,但是缺乏現金,股票選擇權可以讓新創公司在不用現金的情況下,延攬到高級人才。自1950年代開始,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大量發給員工股票選擇權,《Fortune》將矽谷的經濟奇蹟歸功於選擇權的使用。

這種計畫漸漸被其他地區的高科技企業採用,最後其他非高科技的產業也大力跟進。目前,選擇權的使用在主管階層最為普遍,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2001年,股票選擇權占美國企業執行長(CEO)所得的比例高達58%。

選擇權激勵員工的向心力,但也可能鼓勵高階主管做出對公司不利的決策。股票選擇權與股票不同,股價大漲時,行使選擇權可以大賺一票;股價跌卻不會帶來太大損失,因此高階主管可能會做出高風險的策略。另外,選擇權行使後,可以隨時將股票賣掉,這也鼓勵著高階主管注重短期利益。

每股稀釋是行使股票選擇權的另一問題。根據梅爾聯合公司(Pearl Meyer & Partners)針對美國前兩百大企業做的調查,流通在外的股票有16%是行使選擇權的股票。更糟糕的是,由於市場不再永遠往上走,許多執行長要求更多的股票選擇權,如此一來,即使股價漲幅不大,也能賺得同等的報酬。為了解決稀釋的問題,許多公司大量回購股票,但是這將動用到原本要投資於研發或行銷的資金。

股票選擇權免費?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除了上述問題,股票選擇權最受爭議的是會計列帳及優惠稅負問題。股票選擇權一向被視為免費,因為許多公司在損益表上僅將股票選擇權列為註腳,並不把它當為費用,從利潤中扣掉,同時只要員工行使選擇權,公司便可以享受扣稅減免。天底下豈有這麼好的事?聽聽美國最有名的投資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怎麼說,「如果股票選擇權不是一種報酬,那它是什麼?如果報酬不算是費用,那它算什麼?還有,如果費用不列在盈餘的計算中,那它要列在哪裡?」

一旦選擇權被視為支出項目,各家企業的財務報表勢必出現大變動。美國《Business Week》指出,將選擇權當作費用扣除掉,AOL Time Warner(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從1996~2000年的盈餘將減少75%!難怪許多企業還裹足不前,因為他們不但擔心財務報表因此由盈轉虧,更怕減少的獲利數字會影響股價。

即便如此,專家還是認為這項會計改變利多於弊。《麥肯錫季刊》就認為,股票選擇權列為費用不但不會影響股價,隨著制度的健全,還會提供投資者更清楚完整的資訊。

到目前為止,有一百七十六家企業已經或即將進行這項會計改革,在此同時,企業對於股票選擇權的使用也有所改變。根據梅爾聯合公司的估計,如果強制將選擇權列為費用,選擇權的使用將減少三分之一,其中以管理階層以下的員工減少最多。

其他公司則不打算少付一點錢,但是他們將用不同的方式報酬員工。Amazon.com(亞馬遜公司)及美國運通就使用限制股(Restricted Stock)部分取代選擇權,使用限制股會讓員工的財富隨著投資者一起波動,因此讓員工感覺自己是長期的股東。選擇權則比較像樂透彩,要不是大賺一筆,就只是損失選擇權而已,對於凝聚長期忠誠度沒有幫助;反觀限制股,在股票下跌時,比較能留住人才。

為了避免高階主管為求短期獲利,而做出有風險的決策,一些公司也採用新的認股計畫。花旗集團的董事長魏爾(Sanford Weill)就立下「血誓」規範自己及其他高階主管,在經營公司期間,一定得保留至少四分之三的花旗股票。

其實股票選擇權是相當好的激勵工具,只是長期以來被濫用了。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S. Becker)就稱讚,股票選擇權不但獎勵做得好的人,也懲罰做不好的人。他對濫用的情況提出解決之道,就是排除外在環境的因素,只在管理者的表現特別好時,才發給股票選擇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檢視管理者的績效是否高於同業平均。

企業弊案爆發以來,許多人將股票選擇權視為公司邪惡的根源,但是如果不使用選擇權,美國企業能經營得這麼成功嗎?藉著這個機會,企業可以重新思考股票選擇權的本質及該如何正確使用它,《Fortune》雜誌提醒,「股票選擇權不會扼殺一家公司,只有人才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