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農曆年,第一天上班,丁桐源如同以往十三年一樣,走向承德路一段十七號大樓,準備上班。他走進電梯,不是按萬通銀行所在的五樓,而是十七樓。這天他從前萬通銀行總經理,搖身變成大展證券總經理。
上班第三天,前富達台灣區總裁吳均龐,精神奕奕出現在富邦金控法人說明會上,以富邦銀行執行副總經理身分和金控旗下子公司的總經理一同坐在台上。主持法說會的富邦金控執行副總經理龔天行請大家在發問時,對首次亮相的吳均龐手下留情。
新的一年,金融圈出現不少令人跌破眼鏡的高階主管大搬風。有人高階變低階,也有人從大廟到小廟,楚材晉用更是普遍。基金公司總經理跨行當銀行副總經理,證券公司總經理屈就投信公司副總經理;銀行老總換跑道當起證券公司總經理,完全打破舊有市場定律。
完全競爭,而且是跨業競爭,高階經理人以往一輩子待在專屬領域,循序升遷的秩序被打亂,職場生涯隨時都可能一百八十度轉變。
高階重新洗牌
「隨著金控板塊移動,本來很有競爭力的企業或專業經理人,也可能被擠壓到邊緣,」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指出。
戰國時代,人才是決戰點,高手短兵相接,唯有強者生存。很多老闆就像戰國時代的孟嘗君養士,「過去是有了職位再找人,現在是先把優秀的人找進來,再設法人盡其才,」建華金控副總經理兼人力資源處經理彭康雄說。
不過他也強調,「現代的孟嘗君可不是這麼好客,養士也是要精打細算的。」
這波高階人事的重新洗牌,有的是因為合併,或外資入主,讓許多高階職位消失;有的是因為金控需求跨業的新人才,不少外資體系的人放下頭銜,投靠新主,開創事業第二春。
近五年來,金融業高階人才的擠壓和移動就沒有停過,而且愈演愈烈。
主要是因為金融業一直存在「過多」的問題,已進入重整階段。
從首波證券公司合併,到外資購併本土投信公司,以至去年新一波的金控合併風,中高階主管要面對公司瘦身的優退方案、新公司的企業文化和新的商場策略,從百家爭鳴的時代,到大者恆大,整併的大浪淘盡多少英雄,「這真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環境,而且合併還會再繼續下去,」富邦證券董事長葉公亮說。
企業愈併愈大,職位愈調愈低
翻開台灣金融業的合併史,慘烈的戰役首先出現在證券界。家數從最高峰的三百多家,歷經大大小小的合併,現在已銳減到只剩一百八十多家。許多小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因此退出職場,或是轉行自己開投顧,要不就卸下高頭銜,屈就新職,重新打拚。
證券業至今最大規模的合併案,是富邦證券1999年的七合一。當時被合併的六家董事長都被富邦改聘顧問或董事,總經理變成區域中心副總經理或協理。如今當年的董事長都已退休,降了頭銜的總經理還有人在崗位上努力。
花了近兩年時間,順利完成合併的葉公亮說,雖然被併的公司總經理頭銜變小了,可是七合一之後,富邦證券從業界第九名躍升為第二名,副總經理負責的區域範圍、客戶數和產品線都比當年的總經理還更具規模,且權責加大,所以「頭銜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他說。
證券公司的合併到了2002年再進入另一個高峰。像某家金控公司旗下的證券公司就是三合一。三家併一家之後,有位被合併的證券公司董事長轉任到金控旗下的關係企業當協理,連降好幾級;可是總經理因為具國際經驗,調任金控總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兩者命運大不同。
面對職場上的起伏,這位副總經理說,「人到了某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修身,」雖然他也承認自己修身的境界還不夠高,不過現在他一心只專注工作,「不要想太多,人要保持彈性,薪水和頭銜都不要太堅持,生活費省一點就好了,」他平靜地說。
另一方面,他也慶幸有這個機會可以進入他最喜歡的投資銀行領域。曾經在美國教過書,從教授轉戰金融界,一路走來,他最大的感慨是「人生是無法規劃的」,不過他並不考慮教職這條退路,還是決定在金控公司裡努力闖闖看。現在他每天重拾英文,準備再顯身手。
投信總經理平均任期一.八個月
合併史的第二波戰役是投信公司,面對的是國際外資集團不留情的購併戰爭。外資襲捲投信市場,讓國內重量級投信公司幾乎都換了招牌,匯豐中華、元富保德信、荷銀投信、瑞銀投信等,從董事長、總經理到基金經理人都得面對職場生涯的新抉擇。
投信老總的位子不好坐,平均任期只有一.八個月。堪稱第一代投信最老資格的CEO,前匯豐中華投信董事長林一銘在外資入主後,就把手上的公司持股出售,落袋為安,四十八歲,抱著上億元的退休金去過清閒的日子。
老臣雲集的怡富集團在歷經母公司2000年底的大合併,改隸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集團旗下後,也出現罕見的跳槽。繼蘇英孝投靠日盛投信擔任董事長之後,原摩根富林明證券總經理蕭碧華也將在3月份就任復華投信副總經理。
兩人在怡富集團十多年,從第一大投信集團轉戰到中等排名的投信公司,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指出,主要是因為新集團對通路部署有不同看法,造成具通路專長的人志不得伸,即使以往說過堅不跳槽,如今也只能各奔前程。
不到四十歲,已躋身投信業前三名長命的總經理,瑞銀投信總經理林尚愷說,「我每天醒來都告訴自己要好好工作,因為這可能是我的last day。」公司換過兩次招牌,從萬國、寶泰到瑞銀投信,林尚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
總經理寶座即將堂堂邁入第六年,「我很高興也很擔憂,不知道何時會出狀況。」林尚愷笑得開心,卻也心疼地指著近幾年才冒出的白頭髮說,「這種環境下,只有優秀的人才會存活,中間等級不上不下很容易出局。」
在他手下,表現不佳的基金經理人如走馬燈地換過好幾批。基金經理人是近年來高風險的職業之一,尤其是2000年,因為績效不佳,基金被清算,或公司合併,許多經理人被迫走下舞台,或轉任投顧研究員,甚至轉換行業。
「在投信投顧界,人事變化很大,有的人名片上只有投信兩個字不會換,公司名稱常常換,不夠厲害的,過幾年就會在市場上消失了,」新光投信大三通基金經理人馬騁威說。
專業經理人像是沒有根
至於規模最大的第三階段合併潮,是從去年吹起號角的金控大怪獸,至今風潮未歇。
一家金控旗下的銀行總經理在合併談判期間,總覺得自己隨時都籠罩在失業的陰影下,不知道隔天一覺醒來,會不會就換了老闆。「專業經理人像是沒有根,不知道何時要被賣給誰,」他說。
十三年前新銀行開放,高階主管主要出身老行庫,為新銀行帶進許多傳統銀行業務經驗,但是進入金控時代,講求交叉銷售和跨業,「很多老經驗可能是不值錢的,」周吳添說。
傳統經驗不再管用,讓許多金融業高階主管覺得無力。以往他們都是某個領域專精的人士,「在他的工作範圍內做得很仔細也很穩,可是要出了這個範圍他就不會了,現在這個節骨眼上,要他們再學什麼東西,我想也不容易吧,」國際投信總經理丁予嘉說。
因此不少高階主管面臨優退的命運,卻也有許多位子「等嘸人」。經緯智庫(MGR)召募經理周芳瑜指出,金控之後,出現結構性的失業,但「最上層的人才荒滿嚴重的,很多金控公司找不到適合的總經理,也有不少位子補不了人。」所以延攬新人才成為金控的新課題。
這波金控求才主要需要具產品創新、風險控管、資訊科技,以及跨業和國際經驗的人才。特別是國際視野,以往只有外資機構才有國外輪派的制度可以培養國際經驗。
周芳瑜指出,我國金融產品還不夠多元,也沒有國際市場演練的機會,未來勢必要「國際借將」。
「現在好人才不夠,」玉山金控董事長黃永仁一語點出問題所在。
因為可用的棟樑之才不多,所以金控各憑本事挖角。
許多國際級的人才價碼都很高,所以找人不僅要靠企業成長的前景,還要靠人脈和交情。富邦金控蔡家兄弟動用同學情,挖來龔天行和吳均龐;建華金控執行長盧正昕運用海外人脈,延攬美國加州銀行的總經理黃國樑回國,各有管道。
沒有頭銜更容易成長
從外資體系轉進本土公司,通常頭銜都得降。彭康雄說,一般給頭銜,證券公司比銀行鬆,外商也比本土企業給得高。所以外商的總經理變成本土公司的副總經理,資深副總裁變成協理是很正常的事。
再加上金控公司成立後,許多子公司的負責人也兼任金控的工作,例如盧正昕是建華銀行董事長,也是建華金控的總經理兼執行長,頭銜要叫大還是叫小很麻煩。因此建華金控內部,大家不用頭銜,稱呼變成盧先生、彭先生、黃博士、林會計師之類的,彭康雄說,「專業比頭銜重要。」
高階主管的生涯不一定是永遠向上的路線,反而可能是大起大落的曲線。要因應詭譎多變的情勢,必須做好心理建設。彭康雄指出,高手過招,不只因為業績或表現,還可能因為組織的整併,或和公司主導者的信賴有關。
彭康雄當年在華信銀行(現為建華銀行)成立時,因為是金融界的門外漢,在講求資歷的年代,硬生生從外商公司的副總經理降為銀行的小襄理,五年後才升任經理。對他而言,這段路等於是重新創業,回首來時路,他的感想是,「要把頭銜看開。沒有高頭銜,問別人的時候也比較沒有壓力,更容易成長。」
遇到公司被併購,資深的高階主管受到的影響最大。叢林的生存法則是「適者生存」,如果真的留不下來,「就再找一個地盤把別人踢出去,」彭康雄說。
去年8月份前大華證券總經理王慎帶著四十個人的債券部子弟兵,集體跳槽中信證券,規模之大震驚金融圈。葉公亮就指出,只要肯做事,有能力,就不怕沒地方去。
尋找最適合發揮的戰場,是制勝的重要關鍵。前群益投信總經理吳火生,投效過日盛投信,又轉任金鼎投信當總經理,林尚愷說,厲害的人是「春去春又回」,有本事跳來跳去。
轉換跑道,另創事業第二春,也是突破自我的方式之一。即使頭銜暫時變小了,未來卻可能有更大成就。像台積電的資深副總經理暨財務長張孝威和裕隆集團總管理處副執行長徐善可,從金融業轉戰產業界,都創下佳績。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十三歲就當上總經理,做過大華證券、中華開發的總經理,在金融界赫赫有名的張孝威,當年決定轉戰到台積電當副總經理時,很多人替他抱屈。
張孝威卻說,自己是個相當挑工作的人,但他看重的不是頭銜,而是角色的問題,他把這工作看成是自己的新挑戰。進了台積電,張孝威獲選《CFO》雜誌選出的「亞洲最佳CFO」之一,並成為艾森豪獎學金得主,「煩惱少了一點,卻有了更多的光環,」他說。
這波金融業高層搬風風潮中,也有不少將才轉進產業界,前大眾銀行總經理、曾有外匯教父美譽的林進財,在離開銀行後,決定轉換跑道,擔任緯創資通財務副總經理,在金控混戰中,他選擇另闢戰場。
前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不玩大公司改玩小公司,經營生物科技、資產管理公司和健康事業等。不看好台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胡定吾調侃自己說,未來如果國際級的外資集團大舉入侵,「可能連老胡都打不贏,得改做英美的鷹犬。」因不想為外資效力,胡定吾專注新事業。談起手上的「時尚產業」,他眉飛色舞,「我一點不在乎自己還在不在金融市場」。
有人無視於台灣金融市場的風風雨雨,直接進軍大陸市場卡位。四年前,黃宜庚辭去中興人壽(現為遠雄人壽)的總經理,赴大陸任職中國平安保險壽險部副總經理,為中資企業開疆闢土,因績效卓著,在壽險部獨立成為「中國平安壽險公司」後,他升任總經理,在大陸前三大保險集團中取得一席之地。
未來金融市場的整編行動還會持續。下一階段的攻堅——金控公司之間的合併,可能很快展開,屆時更會形成翻天覆地的變動。
在難以預測的未來,高階人士該如何安身立命?
張孝威認為,職位異動,最先問自己怎麼看這件事,而不是別人怎麼看。政治大學副校長司徒達賢教過許多企業界成功人士,他說,高階轉低階,頭銜怎麼變,只要放下自我就可調適,最重要的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