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運籌的布局下,我國業者除了要思考如何有效率進行全球布局外,又需思索如何以最低成本進行產品的製造、倉儲及運銷。在此思考架構下,中國大陸自然成為台灣全球運籌下重要的環節之一,而跨兩岸運籌的需求也就大幅提升。
近年來我國資訊產業外移比例逐年增加,中國大陸又占外移地區的最大宗。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估計,從2001~2002年,資訊產業外移大陸比重已經從36.9%提升至46.9%。台商外移大陸生產,主要是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國際廠商為求降低成本,往往要求配合的供應廠商直接將產品從大陸出貨。此外,廠商亦著眼於未來中國大陸資訊市場發展的趨勢,因此要求合作廠商在生產據點的安排上能就近掌握市場。
以目前兩岸人工、土地以及建廠成本的比較來看,大陸生產製造成本約為台灣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成了台商西進的強大吸引力。(表一)
不過觀察大陸這幾年的發展,在大陸設廠總營運成本相較台灣已不具絕對優勢。大陸近幾年工資及土地成本較往年有增高的趨勢,此外,廠商還須負擔其他各種稅金。因此「成本」不再是外移的首要考量,廠商關注的還是大陸市場、產業鏈可能帶來的長期效益。
在大陸政府刻意扶植、資訊化基礎建設逐步啟動、外資紛紛進駐的情況下,中國大陸逐漸成為全球矚目的新星。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開放與成長,大陸當地對資訊運用的需求逐年升高,連帶也推動相關市場的成長。MIC估計2002年大陸個人電腦市場銷售量較2001年成長約17%,預計2003年成長幅度仍保持在15%~17%。
接下來就個人電腦產業兩岸物流模式做分析,從零組件來源、出貨時間及成本、通關情況等加以觀察。
一、零組件來源
(一)一般零組件:台商所需的一般零組件,大部分都取自大陸當地市場,且以當地的台商為主,主要考量在於:降低採購及物流成本和配合大廠認證要求。
(二)關鍵零組件:為配合品牌大廠要求並顧及產品品質穩定性,關鍵零組件多採用韓商及美商的產品。為了降低零組件跌價風險,廠商多要求零組件廠先將產品運送至當地的發貨倉庫,在出貨前幾天才從發貨倉庫提出零組件。目前廠商發貨倉庫設置地點以大陸境內及香港兩地為主。
二、出貨時間及成本
由於台商目前產品皆在大陸生產,大部分產品出貨地點仍在大陸。目前出貨包含兩種形式,第一,直接出貨至目標市場,以準整機出貨(barebone)來說,透過船運出至歐美約三至四星期、日本約一星期,主機板(MB)透過空運則約五天左右。而若出至台灣,經香港轉運至台北約需兩至三天。第二,透過香港等第三地轉運出貨。(表二)
三、通關流程及效率
為了改善整體投資環境,大陸政府已透過電子化等方式致力改善通關流程效率,目前部分地區,如上海、深圳等地,一至兩天內就可完成通關。
從台灣個人電腦廠商整個運籌過程來看,可以發現在個人電腦產業兩岸分工機制已有相當的變化,且明顯向大陸傾斜。
在物料來源上,一般零組件多在大陸取得,關鍵零組件則透過國際大廠獲得,較少由台灣出貨。在航運流程上,多由香港進行調度,對台灣的依存度不高,台灣在物流運籌過程中的角色愈來愈模糊。
受限於兩岸政策法令,兩岸的資金運作處於單向流動,在大陸市場的獲利回流比例一直沒有顯著的提升,資金不是留在當地就是藉由第三地子公司進行操作,使得資金的調度及運作逐漸脫離台灣。
最後,由於個人電腦技術成熟,加上台商外移為大陸提供了相關的技術能力及產業環境,使得大陸在個人電腦生產技術逐漸向上游提升,台灣需思索如何拉長兩者間技術差異的時間。
(作者詹文男為資策會MIC主任,江芳韻、周士雄為MIC產業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