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生命科學學群:預防疾病、延遲老化,探索生命密碼

○生科所○生資所○生醫所○微生物及免疫所○分子與細胞生物所

編輯部
user

編輯部

2021-09-20

瀏覽數 34,150+

限定文章為訂戶專屬,『 訂閱遠見 』將開通無限瀏覽!

生命科學研究對象不只人類,還擴及地球上的蒼生萬物。蘇義傑攝
生命科學研究對象不只人類,還擴及地球上的蒼生萬物。蘇義傑攝

本文出自2022研究所指南

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曾公開表示:「基因檢測,讓我能活到120歲。」古代煉丹求長生不老,如今科學解答:長壽與基因有關。生命科學家探討生命起源,試圖解開繁衍、遺傳、演化的奧祕。 

生技資工相輔相成,減少學用落差 

生命科學研究對象可不只是人類,還擴及地球上的蒼生萬物,小自細胞蛋白質,大到生物的生命機制運作。生命科學屬於基礎科學,所學涉及生物,還包含物理、化學、微積分等學科,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數理基礎。 

上世紀末最熱門的生物議題是「基因組解碼」,科學家根據人類身上30億個鹼基對一一解碼,找出他們各自在人體機制扮演什麼角色。 

清華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楊嘉鈴說,分子生物學近年著重在分析哪一段鹼基對有缺陷,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或部分功能失常會誘發癌症。 

人體就像是微縮版的宇宙,複雜精密程度,不單仰賴生命科學家的智慧,也需要借助資工、醫學、電子電機、人文社會等領域知識。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

Zinio版電子雜誌 訂閱優惠 特價 1,500 元

延伸閱讀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