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流泉聲不絕於耳。雙水映綠,波光粼粼,路疑有盡而境無窮盡。很難想像,在車水馬龍的城市,「家」竟在山水境地之中。惠宇建設「一山‧二湖‧ 三森林」的建築美學,就像自然共生的實踐家,讓住宅與綠意共榮,回家永遠有沉澱靜心的生命風景。
「建築開發對環境有相當衝擊,因此在開發前,惠宇以類生態工法『師法自然』,呈現基地最美的風景,打造一處植栽水塘的小公園,歡迎鄰里親近休憩。」惠宇建設總經理顏定滄表示,綠化美學的基地,一來與鄰里環境為善,二來在開發前將基地24小時開放給鄰里市民,欣賞小橋流水、鳥語花香,也讓人們對土地產生情感和黏著度,珍惜未來在此享有的生活。
原來在山林裡才看得見的美景,而今移植到都市基地,不論植樹、種花、養水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在有著綠化美學的基地,顏定滄細數每一棵樹、每一處水塘工法的不簡單。
森態建案,讓喬木與都市共生、與鄰里共享
建設公司從土地購入到動土開發,往往有三年以上空檔的時間,空地期間必須定期整理,確保環境衞生。近十年,惠宇建設大力推動「森態建案」,必須準備大量的喬木,供新案綠化種植使用。移植喬木對於季節、氣溫皆有相當的要求,必須提早移植適應當地水土氣候,提高移植成功率。「在鄰近基地的空地,提供樹銀行培植基地。而基地重劃前大多是水田,土壤表土正適合用在培植種樹、或是在空地作為種植草皮的小山丘。」綠化基地在水塘養殖小魚,除了生機趣味,更能有效降低蚊蟲孳生,形成友善鄰里的生態圈。把基地打造成最美的風景,開放鄰里共享,是惠宇深耕在地的用心。
事實上,傑出住宅的定義,正隨著環境議題被關注而改變。二十世紀的豪宅,講究奢華、大坪數、繁複配備。邁入二十一世紀,氣候變遷與能源短缺帶來的影響,人們對愛地球、環境保護的意識抬頭,國際建築以回歸自然、永續為主流,將自然帶回都市,不只是尋求人、建築與自然間的和諧共處之道,也讓住戶在類自然環境中,重新體驗貼近身心靈的真實生活。
惠宇建設塑造「青山清我目,流水靜我耳」的自然逸境,賦予生活全新的想像與可能性,其生態永續概念更榮獲多座台中市金獎肯定。像是「惠宇敦南」、「惠宇大其心」、「惠宇大聚」與「惠宇五十七間堂」連年勇奪臺中市建築奧斯卡獎之稱的「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給予人們視覺與心靈的放鬆,呼應宜人宜居的生活觀念。而擁有美麗的生態池環境,並種植上百棵大樹的「惠宇上晴」,榮獲首屆「台中樂居金獎」肯定,居民在春夏之際聽蟲鳴鳥叫、秋冬欣賞美麗落葉,同時也為環境帶來減碳綠化功能,呼應金獎智慧綠美化及低碳社區的精神。
顏定滄表示,惠宇近年執行「低容積、低密度、高綠覆率」的大樓案開發案時,除了外觀大量垂直綠化,在一樓戶外營造類似野溪、生態池塘,並大量種植台灣中低海拔原生種大小喬木,逐步改變基地與周邊環境的溫度、濕度,形成「微森林氣候」的自然生態環境,提升住的品質。為了友善鄰里,這片社區私有花園的局部區域,規劃與行人步道結合,對外開放給附近居民,讓鄰居能隨意走進森林,休憩小坐,如入世外桃源,創造鄰里良好的關係。
人與環境的減碳哲學,持續探索與創新中
惠宇不斷研發創新工法,與時俱進打造宜居住宅不遺餘力。像是預留「熱交換機系統穿樑孔」,讓客戶於交屋後便於安裝熱交換機讓大樓冷氣達成節能30%,有效調整室內空氣,健康舒適。此外,順應電動車趨勢,新建案開始設置電動車充電電源,與低碳生活連結。而種在人工地盤的參天大樹,扎根的土地其實在地下室頂板,如何兼顧大樹深根穩固、健康生長,同時又要不破壞大樓結構,更是一大學問。顏定滄不諱言,經歷許多失敗經驗,不斷學習研究,利用樹根遇到空氣即退縮的原理,在地底框起「空氣圍籬」,則大樹的根不會無盡蔓延,不致破壞建築結構。「我們已能掌握那幾種喬木較適合城市,成功移植養護,更期許未來建築持續努力打造節能減碳的綠色建築。」顏定滄肯定團隊的努力。
過去20年,台中市的都市建設開發,逐步完成多個低密度的新重劃區,都市面貌其實有很大改變。惠宇建設為呼應台中市政府提倡生態、生產及生活的理念,以綠色(Green)、自然(Nature)、人文(People)的GNP願景方針,努力讓台中成為宜居城市。「如何永續建築,除了硬體建築的歷久彌新、自然共生,開發前到交屋後,做好永續售後服務,形塑好房子、好社區的思惟,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惠宇建設期許將好建築普及化,為市民打造安身立命、簡單富足的最佳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