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9月9日)台股指數,創九個月以來新低!此前一天還因空軍瘋傳的國內疫情謠言擾局,讓台股一度重挫。背後真相到底為何?散戶該追嗎?
最近,台股成交量明顯萎縮。像是上週9月9日收盤的台股指數,雖然指數開低走高,小漲33點,收在17304點,終結三連黑之外,成交量卻急掉到2469億元,創下去年(2020)12月25日2140億元以來的九個月新低,連同合計櫃買成交量,也僅僅來到3098億元,不見台股買氣。到底問題出在哪?
當然,眾所皆知,能影響目前台股行情的問題不少,包括:8至9月份以來,全球不穩定的Delta疫情發展,以及美國政府與FED升息與縮減購債等國外「雜訊」,或多或少影響自身投資方向。
疫情假訊息,讓台股一度被誤殺
除此之外,於9月8日台股早盤市場內,國內傳出某證交所的從業人員與一般民眾的確診人數,高達50例,盤中大興恐慌氣氛,連帶地造成台股重挫262點,這樣的急殺,也讓許多投資朋友拋售手中持股,吃損出場。所幸證交所在當天盤中就緊急公開澄清「空軍call訊」提及國內出現50位確診者是假訊息,才遏止盤勢繼續下殺。
想必股民一定都這樣的經驗,看了老半天的盤,明明盤中走勢平穩的股價,突然一個飆拉或急殺,這時大多心想有「突發狀況」題材發酵,好比今年度(2021)本土疫情爆發的5月,台股盤中下殺1400多點,創下歷史紀錄外,也讓人深感流傳於股海內的「(資本主義市場的)股價總是突顯出當下,進而反映出未來」名言,所言不假。而這樣的思惟,也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
不過,若從我們自身國內反思起,造成台股交易量萎縮其中一個主因,實屬政府8月底所施行的(警告、處置規定模糊的)「當沖新制」,間接導致當沖客怯步、中實大戶減碼,成交量急速萎縮的市場窒息量。
證交所兩項新措施,是否過分「保護」投資人?
然而,逗趣的是,本是出於好意,想保護股市小白的8月底「當沖新制」問世後,證交所卻又於9月10日發布「強化投資人違約風險控管措施」,指出自10月12日起,一年內犯下違約交割超過兩次的投資人,儘管在第三日內完成違約償還結案,但自負責券商發布結案公告日起算三個月內,此投資人每次交易開始連10個交易日,都得先備足交易款項才准交易。
此外,券商也得自行評估底下投資人當日沖銷交易之損益,若是客戶單日買賣額度與每月當沖累計虧損達買賣額度的1/2時,可暫停此客戶的非理性「無本當沖」交易,藉此敦促投資人遵守市場交易規則與強化自身投資風險意識管理。
但就我看來,簡單的投資原則「下單自按,盈虧自負」,卻因「管太多」的相關單位介入,造成市場交易規矩(尤以列入處置股規定)不明外,且最引人詬病的是,先前已有保護投資人的「當沖新制」問世,為何爾後又生出「控管措施」呢?甚至,這兩者之間先後施行順序是否恰當,仍值得商榷。
台積電等晶圓大咖,重回盤面焦點
但說來也有趣,保護好投資者的制度出現後,理當體制更加完善,台股人氣得回籠,但卻不見買氣,而台股在8月成交量窒息下,指數又卻是無量上漲慢慢拉高,不論是8月底還是「dead money」的台積電(2330),於9月初儼然重拾去年飆股風格外,連同底下的晶圓二哥、三哥,聯電(2303)與世界(5347),後續走勢看好,成為盤面焦點;抑或搭上預計出貨8500萬支iPhone蘋概股的台光電(2383)、宣德(5457)與聚鼎(6224),皆見股價回升;甚至近日來的傳產鋼鐵股龍頭權值股中鋼(2002),也受到買家青睞,數日成為拉動盤面指數的個股。
但散戶不買,誰在買呢?就我自身於股市觀察,8月底至9月窒息量下的漲勢,主由外資強推而成。9月份短短八個交易日以來,國外外資與國內投信買賣超金額,皆成買超現況(截自本文9月13日發文時間),分別是外資買超149.68億元,投信買超4.57億元,興起一場土洋大戰。
在未來走勢未明的當沖新制警示下,散戶與大戶恐成短期壁下觀望角色,故有關單位是否得再度思尋當沖新制的有效性?抑或化繁為簡,以「風險控管措施」取代當沖新制,且補足過往當沖規定即可呢?
從窒息量內指數成長的台股趨勢,足見有關單位的一舉一動都足以撼動市場,我們在此也只能鼓勵臺灣金融單位,能針對市場的制度,不論是當沖新制、強化投資人違約風險控管措施、交易稅率,抑或盤中亂以動搖的call訊,都得做出全盤與長期規劃,才是真正保護好投資朋友的方向。
(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