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叩!叩!」「噹!噹!噹!」深夜十二點十分,收音機裡響起了三更鼓,聲聲入耳。
「嗚……」,隨後刮起的颱颱冷風陰片界逼人,彷彿帶著另一個時空的寒意襲進了夜貓子的衣領、被窩。不知情的人一陣心驚;喜愛「午夜奇譚」的聽眾,已經滿懷期待地等著聽故事了。
遍談神鬼妖狐
開播已逾五個月的「午夜奇譚」,以神鬼妖狐和各地奇風異俗為故事題材,由曾經敲響金鐘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常勤芬,以及擅長鄉野小說的司馬中原共同掌舵。
更深人靜,電視落幕後,廣播往往繼之成為人們娛樂、寄情的對象。在這個時段裡頭角崢嶸的廣播名人不在少數。楚雲的「迴旋曲」,李季準的「感性時間」,以及凌晨的「平安夜」,聽眾多半耳熟能詳。
他們的節目有類似的特點:以輕柔優美的旋律為經,感性亦或知性的獨白為緯,交織成浪漫、唯美的音樂網。新加入的「午夜奇譚」風格迥異,結果異軍突起。
「午夜奇譚」的題材「創新、大膽,又不說教」,甫自大學畢業的黃佩玉說。為了收聽這個節目,她改變了每天十二點前入睡的作息時間。一位年輕的男性聽眾也表示:「我覺得毛髮悚然,聽得津津有味,已經上了癮。」
擁有私人錄音室、主持廣播近十年的楚雲分析,司馬中原以文名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入主廣播,增加了節目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午夜奇譚」在選材上掌握了現代人尋求刺激、好奇的心理。「社會群眾期待在單調、重複的生活節奏之外,透過媒體,尋找超現實的空間。」他說。
想的比聽的還多
「午夜奇譚」對廣播特點的運用,贏得不少掌聲。「節目在深夜播出,賦予聽者太多想像的空間,」活躍於舞台,自認膽小的李國修說:「我聽的時候,想的比聽的還多。」
有人相信,「午夜奇譚」將在廣播界掀起一陣說故事的風潮。事實上,楚雲和李國修已經聯手合作,在今年二月底推出了「廣播午夜場,那一夜我們說聊齋」。
「午夜奇譚」在強敵環伺中樹立起自己的風格,常勤芬表示,節目靈感主要來自司馬中原錄製的兩卷說鬼故事錄音帶。她笑道:「小時候,大多數人都愛聽故事,成年人應該也喜歡聽些成人的床邊故事。」
有人擔心這股談鬼說妖的熱潮會使聽眾及廣播界走火入魔。司馬中原不以為然:「我們不是教人家迷信,而是以超現實故事當鏡子,讓你檢查一下自己。」
「「午夜奇譚」並沒有決定社會風氣的力量,節目受歡迎,表示它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楚雲提出了他的看法。
從每天平均十封的聽眾來信中,常勤芬觀察到,「午夜奇譚」的聽眾以大學生為主,但也不乏小學生及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她指出,邀請司馬中原演講,敘述自己的靈異經驗,求證各種奇特的傳說,是觀眾來信的主要目的。
這種現象似乎和「午夜奇譚」的故事一樣: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