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是啟動文化塑造重要的動力。
過去十年台灣人的性格與社經發展,如同鐘擺般來回擺盪。過去台灣人肯吃苦,面對艱困環境挺得住,因此造就四小龍的成就。
但自從台灣經濟起飛、政治制度解嚴後,人民性格逐漸從忍耐轉為無法忍耐,人民接觸國際資訊頻繁,但心胸與視野卻愈來愈小。台灣人的價值觀變成追逐表面,不追究深層的意涵。
教育改革這十年走來,我稱之為「寧靜革命」。寧靜就是微調,這十年來教育改革的微調過程中,出現一些落差問題,我認為原因在於執行與預期目標進展速度不同。有些人提出回到聯考制度,這萬萬不可,教育部長黃榮村說過,「九年一貫不能喊停,不然對做得好的老師無法交代。」這點我相當同意。
微調與期望不符
台灣民眾對於自己的要求向來抱持重大期望。當政府從拒絕教育改革變成願意教育改革,民間期望一下拉得非常高,可是教改實際做的是微調工作,與期望的迫切恰恰相反,於是大家對教改的不滿迅速累積。
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希望學生一天只上半天課,其他時間都是自由時間,雖然他知道這樣太激烈,可是理想不就是如此嗎?
教育無法獨立於社會之外,微調方向常常受到扭曲,主要是受我國的社會文化影響。我們傳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九年一貫在上擬定綱要,但是在下執行卻是另一回事。國民性格不習慣反對,只習慣順應,可是大家並非實際順應,表面上答應往東走,私下卻往西行。
許多人質疑教改讓考試更難,孩子補習更為嚴重。但我認為,現在的考卷考的能力與方式都與過去差異不多。不過,我也承認教育改革目前還未能解決考試跟補習這些問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九年一貫最重要的精神是教育專業自主,但問題是執行沒有落實精神,關鍵在於老師的自主權遭受忽視。教改最重要的便是老師觀念的改變,當老師心態上還是上行下效,而沒有自主能力時,教育改革很難推行。
我認為學童教育最重要是自信心,自信心來自於自我認識。一個人不能空有信心而不瞭解自我,不然就是自大。因此,我們將認識自我排在九年一貫裡的第一能力指標,加上九年一貫中最後一條——解決問題能力,這兩項是孩童面對未來社會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能力。
過去台灣教育著重培養專業技術能力,但未來社會不是靠技術,而是靠判斷力。很多人批評建構數學把大家的數學弄不好,我認為就算現在孩童數學考不好,但至少比過去好。
以往數學教學只教解法、不教道理,現在孩童有機會瞭解數學的演算過程,這就是判斷力的養成。
瞭解自我,樂觀面對未來
我深刻感受到,這一代孩童沒有尊嚴跟信心。我辦森林小學時,人家就問,「你是不是模仿外國學校?」沒有人相信台灣人可以認真地做成一件事。我認為這種想法很悲哀,台灣人的問題在於看不見未來,這要從教育文化上解決。
因此,教育必須要讓孩子體會,人具有無限潛力。這是建立國民不僅瞭解自己,更能學習面對未來的關鍵認知。台灣人雖不能說比外國人強,但我們的人才素質絕不會比他們差,這點認知的建立足以影響下一代的發展。
我們希望國民真正的尊嚴是,儘管情勢很艱困,大家還能樂觀尊嚴地活下去。
人格教育就是培養孩子懂得欣賞,成為有情有義之人的教育。人格的培養無所不在,重要的是學習欣賞別人,同時對自己的想法也有信心。
數學是培養人格很好的教材。建構數學講究集思廣益,在不同解法當中,孩童學習觀察別人的長處與自己的長處為何。這個教學過程表面是培養數學,其實是培養人格。
除了數學,人格教育應融入在各科當中。例如,過去我們應該都學過張曉風的文章「行道樹」,這個教材除了談環保,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尊重生命的問題。一棵樹為何要服務人?國文課首重學習欣賞與批評,孩童更應該學習對文字的感受力。如果能建立進一層的感受力,學生的作文表達能力會完全不同。
教育是文化塑成的一部分,唯有教育成功,文化才能前進。在教改過程中,對的事情要持續做,遇到問題與不對的事,就要努力修改調整。教改者不但要硬著頭皮執行改革,也要低著頭虛心改進,這是我對教改工作的期許。(高聖凱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