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小孩就讀私立小學五年級,學費貴得令人咋舌。「為了孩子的前途,接受好一點的教育是值得的,」他說。
但是最近他為了協助孩子處理一題數學題目,跑去學校和老師理論。題目的大意是:發生山難,登山者A君獲救,碰到B君及C君。B君拿出四條土司麵包,C君拿出五條,三個人平分這些土司麵包。A君從身上掏出600元, B君和C君應該跟他要多少錢?
數學題的正解是:B君得200元,C君得400元。因為B君自己吃了三條,只拿出一條給A君,而C君自己也吃了三條,拿出兩條給A君。B君和C君拿出的比例是一:二,所以600元應按照比例,分配給B君和C君。
從數學的觀點,命題邏輯嚴密而完整,推理精準、解答正確。儘管台灣因為推展「建構式」教學方法,而讓小學生家長聽到「數學」而色變,深怕把孩子教笨,但是看到題目被公平合理而清楚地解答出來,應該還是可以聊以自慰吧!沒想到,我這位不惜千金也要讓子女受高級教育的朋友,看完題目的解答後,非常傷心。
「怎麼會教小孩要向發生山難的人收麵包錢?」他難過地說,「而且哪一家的土司麵包,竟然這麼貴啊?」
校方非常客氣地接待他,但他心裡很明白,這一切只不過是形式上的交代,他的孩子正在被這個教育環境及制度,雕塑成他無法想像的樣子。
感覺有點無能為力的他,並不灰心。「學校教育只是一部分,以後我要花更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他說。
我很佩服他的態度。樂觀,是父母可以留給孩子最寶貴的一項資產。如果,自己都對下一代的前途發展感覺悲觀 ,怎麼有可能教會孩子樂觀呢?
另一個對「建構式數學」很不以為然的家長以絕不放棄的口吻說,「就算他以後笨得像美國超級市場的收銀員,只會倒著加回去數錢找零,我也無所謂,至少我親自陪他走了這一段艱難的路。」
大環境的不如意,反而讓我們見識到真正的幸福。他每天陪孩子做功課,用自己會的方式「私相授受」傳統的加減乘除。為了配合教改政策,孩子下課後還要學樂器、補英文,忙碌的這家人竟還能設身處地為偏遠地區及貧苦家庭的孩子著想,「真不知道窮人家的小孩將來會怎樣?」
保持競爭力的優勢,要從小開始
貧富差距拉大,不但市場行銷呈現兩極化,連教育的品質也同樣出現十分不均衡的兩個極端。那些沒有辦法從小上「雙語幼稚園」、連鋼琴都沒有碰過的小孩,將來在升學「推甄」的過程中,如何展現自己的競爭力呢?
也許,「說說你的童年吧!」這種面談的問題,會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一是,「寫功課、彈鋼琴、練英語……哦,對了,我媽媽說,『學鋼琴的人已經太多了。』所以她讓我多學了『二胡』和『豎琴』。」另一種是,「看電視、玩啊、無所事事……」哪一種答案比較有機會推甄成功?
過去的年代,一路在泥堆打滾、或守在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都還有成功的可能。現代的小孩,不會英文、不懂電腦,到了未來標榜「高學歷、低職務」的職場,他們唯一的選擇,可能是認命。能像那個國中中輟學生,因為得到電玩比賽冠軍而重生的,畢竟是少數。
和我同一輩的人,都曾經被一則轟動社會的新聞搞到驚笑失聲。某所小學的月考題目:民族英雄是誰?有個小朋友答了:「史艷文!」(註:它是當年電視布袋戲的一尊木偶。)回答這個問題的小孩,現在應該也為人父母了,他會用什麼角度來思考下一代的教育問題。除了愛、除了陪伴,到底還能做些什麼?但年輕的爸媽,勢必很難理解,當髮禁解除了、體罰禁止了,我們的孩子仍可能會在學校碰到逼小孩吃鋁箔包的老師。
對孩子說,「把你丟到大陸去!」這是台灣有些年輕父母無奈的選擇。但是,漸漸地,威脅的口氣,變成希望的付託。有一個從前的同事,把小孩送到上海念所謂的「貴族學校」,因為跟不上當地的學業,降級一年重新來過,學校強迫所有學生住校,早上五點半起床讀英文,晚上進修到九點才熄燈。
十年以後,你問,「競爭力,在哪裡?」不言而喻。
點燃對生命的熱情,未來才會有希望
能發揮教育功能的,不只是學校和家庭,企業提供員工的教育訓練,也是值得重視的一環。但在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之下,這也成了非常脆弱的部分。真正能花心思做教育訓練的,是像台積電、華邦電子……這樣的大型企業。顯然地,「貧富差距」所導致的教育資源多寡兩極化現象,又在企業界重演一遍。小公司的員工只能自求多福,或在挫折中磨練自己。
教育改革、心靈改革,歷經這麼多年的推廣,成效竟是如此。我們是不是可以及早得到一個結論——教育和心靈一樣,都是不能用「改革」的手段達成理想和目的。我們需要的是持續的熱情和真正的專業。改革,若缺乏真正實踐的方法,常淪為口號。當負責教學的老師失去了熱誠,心靈淪為失意政客和商人的寄宿,下一代面對的將不只是競爭力的危機,還包括對整個人生的質疑。
上班族對前途感到徬徨、年輕的父母對孩子的未來不安,我們所期許的「泱泱大國民」,會不會有朝一日變成「殃殃大國民」?答案當然不能只停留在民眾的抱怨和專家的討論裡。畢竟,「口水」救不了近火。台灣需要一根引爆熱情的火柴,一個燃燒的力量,一個燦爛的願景。在由下而上的民主政策還不夠成熟的時候,一個同時具備高瞻遠矚眼光、與執行能力的教育人才,竟是那麼稀有而令人期待。
(本文作者為行銷管理顧問暨專欄作家;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