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失業率自1996年以來不斷地上升,扁總統上任以後,沒有認真地去處理此問題,直到近日才推出了一個新台幣200億元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但是此時推出此案,在時效上並不恰當,其理由是:「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是緊急救濟,只能在最緊急與非常情況下推出檢視各國,都是在他們經濟受到極大的衝擊,失業人口非常大幅度地增加,而失業保險與社會安全網尚未建立,大量失業人口的生活受到威脅時,才採取此種激烈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措施。它是一種救濟性的政策,而非創造長期性就業機會的政策。比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在推行公共服務就業政策時,美國正面臨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國內的失業率在極短的期間內,突然遽增到全國勞動人口的25%,而當時美國的失業保險與社會福利制度尚未建立,政府為解決失業人口的基本生活問題,在全國成立很多臨時性的「熱湯」站,以提供失業家庭基本的三餐。
南韓在推行「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政策」時,正面臨1997年史無前例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他們的失業率在六個月內由2.6%上升到6.8%,失業人口由五十五萬上升到一百四十六萬。就業人口由兩千一百一十萬下降到一千九百九十九萬人。六個月內勞參率也下降了1.5%。當時南韓剛開始推行失業保險制度,一切運作都未上軌道,施行範圍也很小,在此種非常緊急的情況下,南韓政府不得不祭出此緊急救濟方案,來應付此特殊情況。
但是今日台灣經濟並沒有如此突變的情況,台灣的失業率是在漸漸地、持續地上升,而非突然地大幅度上升。失業人口雖然在不斷地增加,但也不是像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或美國的經濟大恐慌時的緊急狀況,台灣的就業人口從1999年的九百三十八萬人略微增加到2002年前十個月的九百四十五萬人,而不是減少。因此,以目前的經濟情況與勞動市場狀況,並不構成政府在此時此刻立即推出公共服務就業緊急救濟的條件。如果今日推出緊急救濟的猛藥,他日美伊戰爭開打,或另一亞洲金融風暴,或其他突發事故,對台灣經濟帶來極不利的衝擊,台灣的失業率突然大幅度上升時,政府將以何種政策來做緊急的應變?現在把錢用掉,日後遭遇到更嚴重的問題時,是否尚有經費從事更大幅度的緊急救濟?
南韓是如何解決他們的失業問題
如上所述,「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只是短期緊急救濟,而非長期創造就業機會的政策,解決南韓失業問題,真正創造長期就業的政策是他們的產業政策與勞動市場政策。南韓自1997年以後致力於大幅度的金融改革,產業結構改革與勞動人口素質的提升。如表二的數字所示,南韓在金融風暴發生前,有一百零一萬就業人口是專業人士,在金融風暴時下降到九十九萬人,但是此後不斷地增加,到2002年第三季已增加到一百五十三萬人。換言之,在1997年~2002年第三季之間,專業人口增加了55%;相反地生產工,即便是技術性生產工,在同期間也減少了16%。由南韓就業人口結構的改變,我們可以得知,南韓在金融風暴以後,政府大力提升勞動人口素質,發展需要高技術專門性人口的產業。他們以快速地走向知識經濟來解決失業問題。
相反地,台灣自1997年以來,高層次的專門性就業人口只增加了15.3%,而文書事務性低技術人員就業人口卻增加了11.2%,服務性銷售人口增加了15.4%,生產性就業人口只減少了6.7%。換言之,與南韓相比較,我國的經濟在此期間,無論是產業結構或勞動市場結構的改變幅度與速度都太慢,這是我們台灣近年來失業率不斷上升的原因。加速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提升,加速走向知識經濟是今日解決台灣失業問題的關鍵,而不是推行短期救急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政府一定要救濟這些失業人口,可仿效瑞典,把失業救濟與技術訓練相結合,使失業人口領取失業生活補助費時,必須同時註冊修課,強化他們的新知識與新技術,取得知識經濟時代的工作能力,如此才是正確的紓解失業壓力的短期政策。而根本的就業政策是經濟與產業結構的改變,與快速地走向知識經濟。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