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中國文化
女兒前陣子歸國省親,帶回一本《遠見》199期。除了既有的財經報導之外,另外介紹了正在臺北市歷史博物館的馬諦斯作品展,而且是匯集宇內各博物館的名作同時展出,真真令我這個旅居海外的遊子豔羨不已!
文中提到中華文物經常出現在大師的作品中,而史博館館長黃光男則說出一句有自信的話:「我們中國現代的文化經常是吸收外來文化,而馬諦斯則在東方文化中找到靈感,給我們一線曙光。」不朽的野獸派大師都如此心儀中國文化,今日卻有許多人盡可能的要「去中國化」,連名聞遐邇的故宮博物院都在近代臺灣的文物展中寫出「『清國』在康熙年間……」用「清國」這樣日式不尊重的字眼,而非「中國」或者「清朝」,怎不令人髮指?為什麼不乾脆用「支那」呢?試問袞袞諸公能將「中國化」去掉多少?難道今年1月31日也不用守歲了?還是「去中國化」之後才能專心「拚經濟」?
美國 舊金山 楊可敏
期待擴大非單身定義
拜讀過198期,林季蓉的「單身族群即將成為社會多數分子」一文,感觸良多。或許因為自身的選擇,單身似乎是我此生的模式,雖然一直不覺得單身與孤獨寂寞或難以擔當責任有任何關聯,不過,或許社會價值還是將單身與婚姻串連上一種必然的二分,於是,拒絕婚姻似乎就註定與單身脫離不了干係。而這也是我一直費解並不斷挑戰的部分吧!
一項最新的調查發現,台灣28%的已婚男女希望一朝醒來是單身,遠超過美國、澳洲等國,初見此數據時我啼笑皆非,原來有這麼多人寧可捨棄整個社會資源的厚待與社會價值的推崇,而走更辛苦的回頭路,去面對因關心而產生的壓力;因誤解而產生的猜忌;因差異而產生的懷疑。我常跟單身的友人說:「為什麼,明明是一種選擇,卻在很多人眼中變成罪過呢?」
如果非單身的定義能夠更廣泛地被接納,有同居的伴侶,也算;有相互扶持的友伴,也算;有一起生活的老人,小孩,男性,女性,也算;甚至有約會的對象,都應該算是非單身。這樣社會的包容性會不會寬容一些?讓每個人再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時,都能更隨心所欲一點。
多數人期待政策的寬待時,我反倒希望,只要政策不要倒行逆施地去壓榨單身群眾就好了;在渴望社會抽離過分關切的眼光時,我反倒希望,請將這個枝微末節的小條件剔除,多看看其他更正面的價值貢獻吧!
能夠感覺幸福,就是最大的幸福!
台北市 賴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