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年,教改的一些方向開始被質疑,很多人說,不要教改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教改不是問題,但教改的具體作法、配套措施有問題,應該分開來討論。
教育的改革牽涉下一代,我們看教改絕對不是看現在。現在如果從初中生、高中生開始,十年後他們三十歲了,是未來的新生代。所以我們要看現在培養的這些人,未來會變成怎麼樣,他們都將是台灣未來社會中堅的領導人。
教育部每四年都要修訂高中課程的綱要,最近我被請去負責修改「公民與社會」綱要,比較像social studies(社會研究),這是個很創新的願景。
我認為年輕人應該要知道,現代社會裡,公民該如何實踐健全的公民權。所以,課程裡要讓年輕人學會完整地認識這個社會,學習自處。
這是一項挑戰,我們希望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將來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不需要訓練聖人、完人,我們只希望課程能幫助年輕人,因為未來的公民,需要有更多現實感、未來觀和關懷心的知識。
首先,我們要訓練有現實感的未來公民,不是教出來、背好了,符合標準答案就好,他們必須要有現實感,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第二個是未來觀,課程裡頭應該提出未來的社會,包括全球化、本土化、全球的願景、整個社會的願景及變遷,課程要讓孩子能看到十年、二十年後的社會。
第三個是關懷心,我們認為,只有知識是不行的,還要關懷這個社會,所以要把關懷社會的觀念灌輸在裡面。
其他包括法律知識、經濟知識、職業倫理、平權、政治參與、選舉的意識、政黨政治等,都希望能放到課程裡面。
另外,我想呼籲大家共同來思考,如何把家庭教育融到社會教育。現在,教育下一代的功能已慢慢從家庭轉移到社會各個機構,包括媒體、電視、還有各種制度,總統府、立法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家庭教育不能被放棄。
第二波教改就是家庭教育改革。今天社會教壞下一代,家庭也放棄教育責任,家長把孩子教壞的責任都推給學校,這是不公平的事情。我認為家庭教育要加強,社會教育也要重整。(成章瑜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