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要明眸,也要安全

洪淑菁
user

洪淑菁

2003-01-01

瀏覽數 12,200+

要明眸,也要安全
 

本文出自 2003 / 1月號雜誌 第199期遠見雜誌

雷射手術近來的宣傳,確實讓長期飽受視力之苦的民眾心裡癢癢的。三十二歲的黎美妍看了身邊的朋友們一一接受雷射手術,也忍不住動了手術。她興高采烈道:「現在,每天早上一張開眼睛就好興奮哦,什麼東西都看得很清楚。」

最近兩、三年來,在許多眼科醫療院所大力宣傳下,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愈來愈像流行時尚。

名人代言,訴說擺脫眼鏡的輕鬆自在,深深打動近視族的心,也讓國內發展數年的近視矯正手術,更加火熱。

國內的近視手術在1981年開始發展,早期以放射狀角膜切割手術(RK)為主,後來陸續發展出自動化層狀角膜切除術(ALK)、雷射屈光角膜切除術(PRK)和雷射角膜層狀重塑術(LASIK);近年來臨床上使用最普遍的是PRK和LASIK,其中又以LASIK為主。(見表 )

LASIK手術的特色是適合較高度數的近視,手術的疼痛少,術後恢復快,是許多眼科醫生的優先選擇。

許多人對近視手術躍躍欲試,但多少還是心存疑慮。眼科醫生認為,只要經過事前評估,雷射手術其實是安全指數很高的醫療行為。「一定要有良好的術前評估,」台大醫院角膜科主任胡芳蓉說。

這部分正是醫師最憂心的。因為並不是所有近視族都適合接受雷射手術,「角膜不夠、弧度不對等患者都不適合,」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吳仁斌說。

根據他的經驗,約20%~30%的近視族不適合手術,「十名有意願接受手術者中,就有二至三名不適合,」吳仁斌指出。

除了術前評估,手術過程有許多步驟也可能會影響成果,例如刀片的品質、機器的穩定度、手術室的落塵量等。

長庚醫院眼科主任蔡瑞芳就堅持只在手術房進行手術,因為手術室的落塵絕對比診間受到更嚴格的控制,可減少感染率。

小心商業手法介入

然而,在部分醫院採取強烈的宣傳攻勢下,已讓近視手術與整形美容、減肥等領域,成為廣告商品。最糟糕的是,商業手法中的價格戰,也被運用在這項醫療行為之中。

目前各醫療院所的雷射近視手術價位不同,一般而言,PRK兩眼約3至4萬元,價位較低,而LASIK則在5萬上下,最高也有高達8萬元的價位。但也有部分地區傳出LASIK一眼1萬,甚至有不到1萬的超低價位,還有三人成行打九折的促銷手法。

醫療商業化的問題近年備受爭議。蔡瑞芳認為,醫療因提供患者照護,本來就帶有商業色彩,只是商業介入到什麼程度才算過份?畢竟醫療涉及生命、健康,與單純物品的好壞並不相同。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胡芳蓉認為,「近視手術商業化,不見得可與降低醫療品質畫上等號,但削價競爭若到了已經不敷成本的時候,醫療品質是否會被犧牲,是比較令人擔心的。」

在健保制度的機制下,醫療單位紛紛轉向自費市場,雷射近視手術成為各家爭食的範疇不難理解。然而民眾該如何選擇?怎麼判斷醫療單位的機器有沒有保養?刀片有沒有換?蔡瑞芳直言「很難。」

民眾要深入評估醫療的專業部分的確有困難,固然口碑值得參考,但是,有些民眾難免還是以價位為主要的考量。

醫師建議民眾要有風險觀念。「如同健檢有高級型也有陽春型,就看你如何選擇。價位的訂定是依市場自由競爭法則,要怎麼選得看民眾願意為自己買多少保險,」胡芳蓉說。

台大的手術費較貴,還是有患者願意付。這是因為大醫院的設備和檢查都相當嚴謹,如果沒辦法承擔太大的風險,就多花點錢,讓自己多點保障。

吳仁斌則建議術前可多聽聽其他患者的經驗,千萬不要以價格為唯一考量。

吳仁斌進一步建議患者應先瞭解手術的步驟,作為評估、選擇醫師的指標。例如,如果患者知道接受手術前得停戴隱形眼鏡等資訊,當求診時,醫師根本不在乎你有沒有停戴隱形眼鏡,對這種醫生就得三思了。

術前先做好評估

廣告讓民眾對近視手術產生錯覺,以為手術如購物,只要去商店付了錢,就可以擁有「清晰視力」。

事實絕非如此。因為雷射手術是醫療行為,所以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器械也有極限。「民眾手術前要與醫師討論清楚,千萬不要對手術有過份的期待,」吳仁斌提醒有意進行雷射手術的民眾注意。

手術後,是否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好視力?醫生的答覆似乎和民眾的認知有落差。「雷射手術後,患者還是可能會有五十度左右的殘留度數,」蔡瑞芳指出。

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可讓視力達到一.二、一.五,但也只有20%、30%的機率,且手術後還可能有眩光、夜間視力下降等問題,這些都是患者受術前得事先瞭解的。

醫師再再提醒,要不要接受手術,患者得評估自己的個別需求和眼球條件,這項醫療並非人人都適合,也不是人人都需要,千萬不要盲從。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