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連假首日,雖然中央一再呼籲減少移動、不要返鄉,仍有不少車輛湧入國道,加上實施嚴格匝道管控,造成交流道嚴重回堵,反倒讓真正有通勤、物流需求者上不去,遭外界質疑「政策失敗」。對此,有交通學者說是必然結果,但如果政府目標是設立阻礙,算是達到目的;另有交通學者建議,應該採預約制,不然無法對症下藥。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疫情嚴峻,管制交通是必要的,但方式可以精進。可以思考用預約制,做科技化管理,且這時候最適合運用,以管制返鄉交通,不必要南北移動過節的人就要管制,但不需要管制的,像是必要通勤運輸跟物流,就可以放行,用旅次目的思考要不要加以管制。
李克聰說,實施嚴格交通管制,卻不分對象,就沒辦法對症下藥,對需要管制對象有管制效果,但不需要管制對象也有負面效果。建立共同管理平台,才可以做精進跟人性化管理。目前可利用最好工具就是ETAG,九成五用路人都有,就可以當做一個很好的媒介預約,沒預約就上路就會被記錄,加以處罰,用罰款機制來嚇阻,進行有目的、有對象,合理交通管制。
那這次政次是否算是失敗?李克聰說,應該說會有更好方式,畢竟疫情嚴峻一段時間,應該有很多時間做規劃,不應該影響真正有交通需求的人。公共運輸減少乘載人數,還堵在交流道,實在不合理;物流也是是很重要一環,在防疫階段可以減少民眾外出採買購物需求,卻依舊被卡在交流道上。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則說,政策是否失敗要看目標,如果政策目標是希望大家不要移動、設立阻礙,想上高速公路車很多人看到新聞就沒有上,就達到政策目標。如果政策目標是北高要乘載最大通行量,堵在這,就是政策失敗。每個政策一定有人得利、有人損害。防疫是得利,經濟部分則被影響,沒有成功或失敗。
張勝雄也說,把大眾運輸關掉,雙鐵、國道客運減少供給,控制在兩成以下,自然有需求的人,就會移轉到私人運輸上去,一定有得有失。當開車需求增加,匝道又儀控管控,回堵現象是必然的。這次也反映希望透過限制方式讓民眾不要移動,但移動需求還是大。不過畢竟疫情很難預估,又是第一次全面三級,交通部可能也很難知道有多少車想上國道。
不具名交通產業相關人士則痛批,一天之內將高速公路運量降到只剩兩成,絕對不是甚麼功勞。政策急就章,沒有審慎規劃推出後後再來急轉彎,只會傷害政府公權力。
該人士說,交通部很早以前就鼓勵公運退票,抑制私人運具措施卻在幾乎前一天才亮牌,實在太晚宣布,就進行嚴格匝道儀控,民眾當然會措手不及。此外交通部應該也要想到,讓營業車或大客車可以有專用車道上國道,這次配套真的太慢了。
該人士說,職業駕駛車輛與自用小客車一定要分流,前者不能受波及,不僅不能耽誤,還要加快上高速公路效率。
本文轉載自2021.06.12「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