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李重耀再現古蹟風華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2-12-01

瀏覽數 23,400+

李重耀再現古蹟風華
 

本文出自 2002 / 12月號雜誌 第198期遠見雜誌

初冬午後,擁有兩百二十年歷史的林安泰古厝,在濱江街靜靜看著從它身旁飛馳而過的人車。倘若不是一對男女在古厝門前拍婚紗照的話,很多人都會忽略台北市區裡還保留這麼古意盎然的閩南建築。

林安泰古厝是台灣維護古蹟的里程碑,建築師李重耀更是維護台灣古蹟的國寶級建築師。

台灣光復初期的總統府、監察院、立法院、台北賓館、博物館,都是在李重耀的細心修護下,再現光彩。

今年是李重耀從事建築業的第六十年,七十八歲的李重耀每天還親自畫圖,到工地監工。「因為目前台灣的歷史古蹟,就只能由我來修建,」重耀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李重耀感慨說道。

李重耀在學期間,日籍老師新井英次郎為他開啟通往中國傳統建築之窗。李重耀回憶,在日據時代,學校不會教授中國傳統建築,只教西洋、日式建築;但是新井英次郎曾經到過中國學習中國傳統建築設計,將中國建築美學的觀念,教授台灣的學生。

李重耀在日據時代,就擔任台灣總督府(現為總統府)建築技術員。台灣光復後,李重耀立即投入建築物的重建與復原工作。

在主持台灣政府建築物修復工程中,李重耀發現各地建築術語不一。於是,他花了六個月時間,撰寫一本中文、英文與日文對照的統一建築用語書籍,並將資料送給各縣市政府營建單位,終於統一全省的建築營造用語。

專注古蹟修護

在修復頹圮建築物的過程中,李重耀也注意到傳統工匠技藝傳承的重要。

李重耀開始學習各種派別的技藝。光復初期,他利用週日,到工地找老匠師學蘇州、福州、漳州派系的建築、木雕等技藝,學泥水、大木作、彩畫等技藝。

在台灣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許多古式建築都在不聲不響中,被拆除乾淨。

1978年,林安泰古厝的拆遷重建,是台灣開始重視古蹟維護的轉捩點。當時,並未被列入古蹟的林安泰古厝,正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面臨原地保留或拆遷保留的問題。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所幸,李重耀帶著兒子李學忠與兩位建築師,四個人扛起林安泰古厝的拆遷工程。古蹟拆遷最困難的,是建築物建材的測量繪圖。林安泰古厝所有拆下來的建材,需以原貌重組,因此從門窗家具、地板石磚,到屋瓦、木板、樑柱,都必須精密測量繪圖,並加以分類與編號。「今天量好,明天畫圖,後天再回到現場去做測量,光畫圖就花了四個人半年的時間,」李重耀強調。

林安泰古厝的拆遷重建命運多舛,從敦化南路遷到濱江街,短短五公里路程,竟花了十年。

李重耀在完成拆卸建材與整理工作後,最終的遷建地點,卻遲遲無法定案,李重耀只好把所有的建材暫放在安和路的倉庫;一年後,安和路拓寬,這些古蹟建材又再度顛沛流離,委身在萬華和平西路陸橋下的鐵路函洞中。

塵封六年的建材直到1984年遷建點確定後,才得以重見天日。

由於林安泰古厝的建材歷經三次搬遷,所有建材編號與包裝都已混亂;加上原先拆遷的四人小組,只剩下五十多歲的李重耀一肩挑起重建責任,他只好整天都在老房子建材堆裡,花了三個月時間,才完成初步分類與組合。

林安泰古厝歷經四百多個工作天,終於在濱江公園旁獲得重生,也為台灣古蹟的拆遷保存豎立下典範。

培訓匠師傳承傳統

李重耀的執著與熱情,讓台灣一座座古蹟獲得新生,也感染他身邊的人投入古蹟維護工作。

李重耀的兒子、重耀建築師事務所總經理李學忠就常常被他父親的專注精神感動。李學忠表示,1984年台北大龍峒孔廟修復工程,大成殿的大樑約有三層樓高,在沒有安全網的狀況下,李重耀仍親自爬上去檢查。「再困難的地方,他(李重耀)都會親自爬上去檢查,」李學忠說。

最近,有鑒於傳統建築工藝逐漸失傳,李重耀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合作,規劃在明年開設古蹟維修與施工管理的課程,著手培訓傳統建築的匠師。

撫摸著林安泰古厝的大門前樑柱,李重耀有感而發地說,「我們學建築的人不關心建築的話,還有誰會關心建築?」李重耀展現出建築師應有的風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