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半導體景氣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於年初業界對景氣恢復仍抱持過度樂觀的態度。第一季半導體市場需求有回溫現象,包括我們等許多業者都認為,景氣似乎已出現起色,推估第二季,乃至於後半年,半導體市場應有不錯表現。因此許多原廠委託製造加工(OEM)等客戶,紛紛於第二季向半導體製造商下大量訂單。然而,第二季市場並未如預期熱絡,導致客戶存貨過多,連帶影響下半年的訂單減量。再加上企業財務弊案不斷被揭露,消費者信心受到影響,因而造成美國今年經濟表現仍未見好轉,半導體產業也跟著受影響。
個人電腦市場未見起色,是今年景氣仍不見明顯好轉的主要原因。半導體界的大宗客戶仍是個人電腦業者,大家對今年個人電腦市場也充滿期待。不過,由於企業換機意願不高,加上消費者對個人電腦消費未出現熱潮,以致半導體市場表現並不理想。
據我觀察,今年整體半導體市場應不至於再持續惡化,不過恢復力道緩慢,主要原因還是上半年供過於求的存貨。前瞻未來的景氣,企業已經五年未曾更換個人電腦,明年勢必會出現換機潮,因而帶動個人電腦市場,這將是明年半導體景氣回升的主要動力。
綜合各家分析,預估明年半導體市場成長率平均都能達到11%,而智霖主要的業務——可程式化邏輯元件晶片,市場成長率也將達到17%。
我認為,造成存貨過多的原因主要在於製造半導體時,投單製作晶圓的時間彈性不大,無法及時配合瞬息萬變的市場。半導體製造過程長而複雜,尤其訂做晶圓更是費時。通常製造廠需要提前一季製作,才足以因應客戶的需求。這段期間內,假若市場需求出現變化,製造商能因應之處極為有限,這是因為晶圓早已投片訂做,無法再收回。
我從客戶端得到的訊息是,他們對消費者信心是否能夠回升,仍感到不確定。客戶們認為存貨問題亟待解決,對未來的下單量也更趨保守。大家都在問,美國是否會與伊拉克開戰?果真開戰的話,要打多久?我認為,在情勢尚未明朗前,消費者信心不會出現重大轉變。
大陸會成為全球半導體團隊一分子
將較低附加價值的製造移往低製造成本國家,本是正常之舉,我認為台灣應保留的,是製造高附加價值的優勢。未來幾年舊製程技術移往大陸後,基於廣大市場以及廉價的勞工優勢,我相信大陸很快就會成為全球半導體合作團隊的一分子。但大家要記得,半導體是個複雜的產業,需要兼具高技術與大量投入資金。許多國家在過去也曾遭遇半導體發展的困境,日本與新加坡就是例證。大陸現在方才起步,被引進大陸的先進半導體技術仍受他國的諸多限制,大陸將遭遇技術與資金的門檻問題,加上人力素質的培養等,這都將耗費不少時間解決。
就我所知,現在勞工成本最低的地方並非大陸,而是烏克蘭。正因如此,電子代工製造(EMS)廠商Flextronics設了不少工廠在烏克蘭當地,難道台灣也要擔心被烏克蘭取代嗎?
台灣其實不需過度擔心半導體競爭力流失,我認為台灣在半導體發展上,仍具有超越大陸五到十年的競爭力。
我想,先進製程的困境不僅發生在台灣,全球廠商都有同樣遭遇。以0.13微米製程來說,連IBM(國際商業機器)在良率上也還不令人滿意,可見先進製程的難度之高。
可是你回顧半導體的發展歷史,在1995~1996這兩年間,製程技術從6吋演進到8吋,微縮技術也邁入0.25微米製程,主要原因在於化學機械研磨法(CMP)的技術開發。其實化學機械研磨技術的開發也費時很久,人們現在都忘了這回事;英特爾製程技術從4吋走到6吋,也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我想,每個製程演進過程都需要時間。
當中有些技術開發的確居關鍵角色。例如0.13微米技術的關鍵就在於低介電值(Low-k)的研發,這需要銅的材料與製程技術進來,與以往鋁製程完全不同,當然需要一些研發的時間。在業界努力之下,0.13微米製程已有長足進步,我相信未來三到六個月內,目前所面臨的大部分問題都將被解決,屆時0.13微米製程應該就能展現理想成果。
0.13微米製程將是下一波半導體的競爭力,一方面是它的技術門檻很高,追隨者很難追趕,另一方面則是先進製程需要投入龐大先進製程機台與生產工具,這些投資也形成極高的進入障礙。我預估未來有0.13微米製程技術的業者大概只剩台積電、聯電、英特爾、IBM,也許再加上德州儀器、英飛凌、三星、意法半導體等,日本已經退出戰局,競爭者不到十家。在這張名單中,台灣便占兩家,可見台灣廠商投入先進製程的積極,我對台灣先進製程的競爭力深具信心。(高聖凱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