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反冷漠運動起跑

周華欣
user

周華欣

2002-12-01

瀏覽數 17,650+

反冷漠運動起跑
 

本文出自 2002 / 12月號雜誌 第198期遠見雜誌

7月在板橋市發生許姓國小女童遭鄰居姦殺案,殘酷的手段外,尤其引起關注的是,有人曾目睹兇嫌將女孩拖入屋內,並聽到女童尖聲呼救,卻未向警方通報,延誤了營救女童的先機。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及國際扶輪社第三五二○地區,在這事件中,感到台灣社會人心的冷漠。

有鑑於此,他們在11月發起了「播撒愛心的種子——反冷漠運動」,藉由兩個月間連串的宣傳活動、媒體放送,傳達「尊重生命、服務利他」的訊息,為社會增添些溫暖。

在台灣年平均所得達1萬3000美元的今天,國人的口袋是富足的。板橋女童的事件,卻凸顯台灣在心靈天平上的貧窮。冷漠的源頭,究竟是什麼?

「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使人常常充滿著無力感,」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陳長文說。「很多人因為無力而灰心,把心門關起來,想用冷漠來保護自己,以為眼不見耳不聽即為淨。」

引用第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在波蘭以煤氣毒殺六十萬猶太人的例子,《聯合晚報》副董事長張作錦指出,人如果失去了同情心,人性的墮落是無止境的。在太平的今日,「沒有同情心,你的精神還是流浪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

台灣的精神失焦,也在侵蝕下一代的心靈。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青少年偏差行為往往是源自於家庭、惡化於社會。反冷漠運動執行長,也是台北市東北扶輪社理事的趙天星解釋,有許多父母將職場競爭的不適與壓力帶入家中,因此不能感受孩子的需求。「我們看到子女沒有辦法和父母好好溝通。子女做的事情,也常常不是父母親能夠理解的。」

這樣的感觸,對紅十字會祕書長陳豐義,有著深刻的體驗。自紅十字會去年初成立青少年服務處以來,他發現下一代對自身與群體參與的冷淡。

反冷漠運動的徵文、名人講堂、筆記書義賣,與百萬人的反冷漠簽名活動,都是為了喚起捐獻助人的普世精神。但期間激發的善意火花,在活動結束後,還能持續多久?

陳長文說,這樣的改革活動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但既然要做,「我們就做,做總比不做好。」

台灣就像手持微弱燭光的旅客,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多一、兩個人串起燭火,就能產生觸動人心、改變生命的溫暖。但,台灣的光明何時才會來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