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台南市東明里種下第一棵烏樹,從此以後,東明里的社區意識像綠意一樣,逐漸蔓延開來。九年歲月,讓東明里巷道裡的小苗長成大樹。烏、文昌、亞伯、蘭心、金羽等五條巷道內,五種植物讓每條巷道兀自美麗,卻同樣展現出綠色樹林的巷道文化。
綠意是巷道的美麗外表,更重要的,是東明里內聚了「隔壁若親家」的精神。
在這兒,尋回了舊社會才有的濃郁人情味。新加入的里民受其感染,也願意融入整體氛圍。
新開闢的東明里休憩小站,便是一例。今年6月回東明里老家的蔡恂道、李麗敏夫婦,回鄉開設早餐店,主動讓出原本可做生意的騎樓,提供里民休憩之用。
觸發蔡恂道的動機,是他見到店面對街的小學常出現小朋友在驕陽日炙或滂沱大雨中,蹲在地上等待家長接送的景象,這令他很不忍,便在店門口放置桌椅,讓小朋友能坐著等候。
社區總體營造最可貴的精神在於居民彼此互助、合作,共同營造居住品質的人文精神,進而形成特有的社區文化。「這就是東明里的精神,」里長劉香吟說。
美麗的東明里,贏得好幾座社區總體營造獎項,也引來遊客的好奇。但住戶蘇聖儂卻認為,巷道是左鄰右舍的,而非遊客的事。遊客最好靜悄悄地來,靜悄悄地離開。「這就是生活,」蘇聖儂說。
生活原本是居民自己的事,但如果社區文化要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勢必要和遊客產生互動。
社區發展與文化保存失衡
高雄縣的多納部落,是行政院選定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發展與振興的示範社區之一。
石板屋、皮雕、編織等生活特色,是多納部落文化裡的精髓。但自1999年多納被高雄縣選定為文化產業社區之後,短短兩年多,多納的文化產業愈發達,部落文化卻失掉愈多。
愈來愈多的居民把部落文化原有的石板屋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兩層樓的洋房建物。曾多次探訪多納的台灣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林枝旺就直歎可惜,「這些洋房把部落文化變不見了。」
一家家店家裝設卡拉OK,每家店都在賣石板烤肉和小米酒。
當經濟主導文化產業發展時,只剩下產業;致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社區總體營造是否已經引發了看不到的文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