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建立正是為了展現文化的精華與生命力。台灣豐富的風土民情正足以建構相當多元的博物館形態,在在顯現出不同的文化風貌。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每年超過三百萬的參觀人次,十八年來五千四百萬的參訪人次近達台灣總人口數的兩倍半。從立體劇場、恐龍展、兵馬俑展到近期的熱帶蘭花展,一次次為世人所驚豔。
在台北市的精華地段,占地一萬坪的兒童交通博物館,就像一座充滿歡樂的兒童樂園。小至三輪車模擬場,大到台糖復古火車頭,從五歲到九十五歲都可以充分找到自己的空間和記憶。
位於台南縣仁德鄉的奇美博物館,從受鄉民質疑、不被看好,到成為台南地區的驕傲。一個私人企業的博物館,如何帶領大家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地處能一覽龜山島海岸風光的河東堂獅子博物館,是收藏六千座大江南北獅像精品的寶庫,是東海岸線氣勢磅礡的人文風景,更是復興獅子文化的基地。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觀察,博物館確實具備發展潛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公辦民營的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私人企業所有的奇美博物館,以及河東堂獅子博物館,正代表四種截然不同的博物館形態,在各自的藝術領域中薈萃豐饒的生命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熱情洋溢十八年
一進入帶點文人般慵懶氣息的台中市,迎接我們的,是各種繽紛盛開的熱帶蘭花,幾乎讓人忘卻置身於都會中心,這正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的魅力所在。
「我們不僅領先社會趨勢,我們更觸及人們心底的喜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李家維以熱帶蘭花特展為例,一語道出科博館受人歡迎的祕訣——用最簡單的原理或遊戲,滿足人們對自然科學的冒險感與好奇心。
博物館是一個快樂的地方,不僅製造快樂、也分享快樂。「你不會看到一個悲傷或生氣的人來博物館,」科博館助理研究員侯文忠認為,潔淨、明亮的空間設計為科博館開創出現代博物館親近、休閒的感覺,是一個適合闔家同樂的場所。
「我們創造一種新博物館的形象,」侯文忠指出,擺脫以往博物館必須是肅穆莊嚴、甚至是充滿距離感的形象,科博館被票選為台中市的新地標,也為台灣科普教育發展出一條新方向。
科博館每年有超過三百萬的參觀人次、高達25%的再訪率。相較於英、美博物館每年五、六百萬的參觀人次,「這麼多人喜歡它,我們絕對有機會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自然史博物館,」李家維自信地說道。
「我們一點都不比別人差!」李家維更列舉台灣特有的茶文化,例如新竹北埔的擂茶節、台中的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等,文化的傳習再透過創意和巧思,在在形成別具特色的文化軌跡。
透過細心經營每一處小細節,台灣有機會發展文化產業。李家維強調觀光、文化、產業,不能只是口號。台灣所獨有的文化特色,仍必須仰賴政府串連起每一處小細節,包括公共建設、衛生設備,以及整體規劃等,讓每一個地方的文化主題都能被適當彰顯。「否則,博物館蓋得再好,也只是凸顯資源發展的不均衡,」李家維表示。
科博館今日的成功正奠基於多年的用心經營與堅持。在科博館工作將近十八年的展示組維護科科長張勝輝,已經把科博館當作自己的親生小孩一般疼愛。
這份對品質堅持的感染力,讓每位曾參訪過的觀眾也打從心底捨不得弄髒這座潔淨的博物館。所以十八年來,科博館依然保持著如開幕時的嶄新與熱情。
兒童交通博物館成為兒童樂園
清朝康熙年間,「江南四霸天」中有位大盜叫濮天雕;三百年後,大盜的子孫不但棄暗投明,還變成現代博物館的館長。這不是童話故事,而是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館長濮大威的開場白。
常常有人問到濮大威的職業,「我總說我是搞交通的,」四十八歲的他略帶戲謔地指出,通常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交通有什麼好搞?交通要怎麼搞?」
小從個人食衣住行,大至國際觀光旅遊、運輸,甚至戰爭,無一不與交通有關。濮大威認為交通不僅無所不在,而且絕對具有成立一座博物館的價值。
一年多以來,公辦民營體系的兒童交通博物館可說仍然「在調整中學習成長」,面臨著如何生存發展的挑戰。
兒童交通博物館營建成本高達新台幣1億4000萬元,攤提期限七年,年度營業總額約5000萬元,濮大威坦承,如何增加遊客人數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我們正在變革的時期,」濮大威認為這將是一個組合性博物館,集合了藝術、歡樂、和諧與服務的休閒空間,預計今年年底前將一展新貌。
進入兒童交通博物館,彷彿走入一座充滿歡樂的兒童樂園。芬蘭電車、蒸汽火車頭、技嘉號台糖小火車、溪洲牌柴油車,以及軌道之旅、煤礦鐵道特展、交通探險之旅……。
「不同於一般博物館單純展場的功能,我們更偏重教育的層面,」濮大威舉例說明,要從育樂的體驗過程中,落實基礎交通教育。
變革中的兒童交通博物館確實具有重新發展的潛力。根據今年8月份的遊客調查顯示:87%的民眾願意再度來參觀、73%認為公辦民營後,服務有良好改善。今年度的團客人數由去年度的15%成長為35%,這是因為兒童交通博物館已經成為許多國中、小學校外教學觀摩的場所。
成為第一座公辦民營博物館的成功範例是濮大威的事業目標;成立第一座對孩子真正有益處的快樂博物館才是他的核心目的。
問他想不想成立第一座「交通羅浮宮」?他忍不住一陣狂笑,「哈哈,我如果這樣說,那真是吹牛吹大了!」帶點赤子之心,交通人的坦率性格表露無遺。
奇美博物館創造幸福
「我們希望讓大家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欣賞著日本畫家河內成幸(Seiko Kawauchi)的畫作,奇美博物館館長潘元石陳述十二年來始終堅持的理念。
今年六十七歲的潘元石,說起話來時而夾雜著日語與台語的腔調,令人不禁聯想起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給人的感覺——鮮明又不失本土色彩,而奇美博物館正是其中最佳案例。
許文龍認為「幸福美滿的生活」必須具備兩種健康,所以他創立奇美醫院照顧人們的身體健康;而奇美博物館的成立就是為了提升人們的心靈健康。
透過不斷努力,奇美博物館終於成為台南地區的驕傲。起初,台南鄉親並不太支持奇美博物館,認為那不過是私人企業財大氣粗的表現。慢慢地,好奇心使然,加上不收門票,鄉親才願意走進去。台南人的這一小步,奇美博物館卻足足花了五年。
奇美博物館受到肯定就在於豐富的館藏與濃郁的人文氣息。不但可以欣賞到名畫、雕塑,奇美咖啡的濃香,更常讓人不知不覺地沈醉在曼陀鈴的演奏之中。
總館藏價值超過40億元,奇美博物館的展場分為美術館、文物館、樂器館、兵器館、自然史館與產業科技館等六區。「古兵器和動物標本的收藏數量,甚至是全亞洲第一,」潘元石說著。
奇美博物館不定期舉辦藝文表演,每月底的週六定期舉辦小型音樂會,開放民眾報名入場。興之所致,還會遇到許文龍董事長親自上台演奏一曲小提琴呢!
奇美博物館每年購畫預算至少上億元,員工的年度人事成本也近4500萬元。對私人企業而言,的確是一筆龐大的開銷。
主要的經費收入來自於奇美實業稅前盈餘的10%(約1億元),以及不定額的董事會撥捐。而紀念品部和咖啡館每年約500萬元盈餘,則回饋地方的藝文工作。
此外,由於工廠用地不得設立博物館,目前奇美博物館只能定位為員工的休閒設施,不能對外販售門票或大肆推廣。
潘元石認為仁德鄉的「都會公園預定地」是個理想的地點,可計畫以BOT(建造、營運、轉讓)的方式營運三十年後轉讓給政府。不過,該項提案仍未獲得台南縣政府同意,土地取得仍是目前奇美博物館最大的隱憂!
儘管如此,博物館的經營是一個百年事業。許文龍認為,「企業不見得能存活五百年,要用心經營五百年後看得到的東西。」奇美博物館當務之急還是在於豐富館藏的內容。
許文龍堅持「精緻的文化應建立在通俗文化之上」,文化要先通俗化,才能講求精緻、先進。他認為,「藝術應該是大眾能共鳴的、能接受的美。」
為了讓大人、小孩看懂奇美藝術資料館的油畫、雕刻,也讓學生、畫家有真跡臨摩,目前奇美博物館偏重購買具象的古典派、印象派畫作。此外,許文龍也想推動三重奏巡迴全省演奏舒伯特小夜曲、巴哈的小步舞曲等。
「台灣人現在太偏重短期的物質生活了,」潘元石相信,台灣的經濟正逐步好轉,透過參訪博物館等藝文活動可以提升文化素養,讓人們心靈健康,達成幸福美滿的生活。
河東堂獅子博物館是高建文的最愛
由台北沿著濱海公路走,一路瀏覽海岸風光,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可以看見一座灰牆紅瓦造型,每扇窗都坐擁龜山島美麗海景的仿閩南式建築。
這裡是藏有六千座獅子像的「河東堂獅子博物館」,也是東海岸線氣勢磅礡的人文風景。
河東堂獅子博物館的主人高建文從二十多歲起收藏獅子,他把所有的獅子放置在濱海公路宜蘭縣頭城鎮北關段、可以遠眺龜山島的土地上,寓意東方的第一道曙光,照射沈睡的獅子。
過去,中國曾被譏為睡獅,「獅子醒來,讓中國也醒來,」高建文說。
曾擔任東帝士建設總經理的高建文,年輕時就開始收藏獅子。
獅子座的高建文,以獅子為傲。他發現「獅子文化」尤其可以呈現出中國文化和平敦厚、物我一體的特色。
建設河東堂就是要重振「獅子文化」。「獅子文化是中國吸納外來文化再轉化為本土文化的案例,」高建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