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乏天然資源,不論對內、對外,都有國際化的需求。近來,Google、美光等全球科技巨擘紛紛加碼投資台灣,鄰近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在轉移,台灣具有一定的替代誘因;護國神山台積電則將要到美國設廠。顯然,台灣對高端國際人才有一定的渴求,2030雙語國家政策勢在必行。
由於需要的是高端人才,對學生來說,絕非增強英語能力、學好英語就行,「雙語國家的建構,不是單純加強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專業知識涵養、要有『內容』,以系統性的方式教學,讓語言力和專業力一併提升,」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點出關鍵。
中山大學英語教育的底子原本就好,目前外籍教師人數有47人,占全校教師8.3%;109學年度全英語授課(EMI)的課程數,不含外文系,學士班為114門(5.66%)、研究所達374門(19%);108學年度若不含外文系,學士班學生CEFR B2級英檢通過率則為19.53%(含OOPT測驗為33.15%)。
超前部署 推動全英語教學十年計畫
即使各項數據表現皆逐年成長,中山仍不以此為滿足,2018年12月,教育部提出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早在同年8月,中山就先一步確立了2030年要成為全英語大學的目標,並制定「全英語教學十年推動計畫」,「這就是超前部署的概念!我們是全國首個提出全英語大學的學校,」鄭英耀強調。
中山的十年計畫預計分三階段逐步完成,終極目標是在2030年,讓全校研究所課程達到100%全英授課、大學部所有科系均提供英語授課專班,全校外籍教師比例則要達到20%。
從細節來看,計畫從教師培訓、課程和學生三大面向切入,教師培訓規劃補助教師參加英國劍橋大學的EMI、美國OPEN(Online Professional English Network)等線上自學課程,並加強教學助理培訓,另外會定期舉辦全英語授課講座或工作坊、成立英語授課教師社群。教務長林伯樵指出,今年二月中才組織的社群,三月就有超過30位教師報名,「要願意在同事面前試教、分享,對老師們是很不容易的。」
課程方面,則逐步針對雙班學系推動全英語授課專班,以及全英語學士學位學程。修習全英語專班的學生,除了必修課是全英內容,平常還能透過線上課程複習,達到教學資源共享。若是非英語專班的學生,校園也有英語自學園等各種資源能使用。
有趣的是,110學年,中山原先預計將率全國之先,由機電、電機系的雙班中,挑出一班做實驗性的全英語授課,沒想到只有一班編制的化學系,也身先士卒說要參與,遂於今年新成立了「英語組」,「我們的能量已經完備,老師們都主動說要用英語教學,」化學系教授兼主任李志聰解釋。
事實上,中山化學系有來自英國牛津、劍橋、美國柏克萊等名校的優異師資,新成立的英語組,還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獲得克萊門森大學終身職副教授的學者主動應徵,全系新聘教師的平均年齡僅有40歲,個個充滿鬥志,「德不孤,必有鄰,化學系的師資太強了!」鄭英耀忍不住讚嘆。
林伯樵進一步強調,近年來,歐美日等化學相關產業陸續在台設廠,化學產業持續往國際化發展,「代表學生除了按照既定排名挑選學系,一定還會思考誰提供了全英語環境,讓他在台灣學習化學。所以為學生打造全英授課環境,是系上全體老師最重視的事。」
為本地生建構全英環境 外籍生求學水到渠成
校園環境、師資等條件都到位後,學生沉浸在全英語環境中,自然會對語言能力有所追求。今年,李志聰的一位學生申請到美國杜克大學博士班全額獎學金,「其實他(學生)去年申請上另一間,但那不是他屬意的學校。今年加強英語後,果然挑戰杜克成功。」
鄭英耀另外補充,為本地生建構好全英語環境後,外籍生來中山念書,等於水到渠成。
人文底蘊充足的中山,其實完全具備發展全英語大學的優勢。即便是中文系,也不乏來自加拿大、保加利亞的漢學教授,頗有國際漢學重鎮之姿;日前教育部長潘文忠更宣布,將在中山成立全國首座「台美教育倡議―雙語培訓基地」,預計結合地方政府、攜手中小學,將全英語教學訓練資源散播到高屏地區。
「搭配現有基礎,再按照目標一步步推進,或許2030年訂定的雙語國家政策,中山2025年就會達成,」鄭英耀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