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經濟景氣不佳,全球各地裁員減薪、對通貨緊縮的疑慮,使得許多升斗小民的「貧窮感」陡升。其實從長期的趨勢來看,全球貧窮的問題原本就已持續惡化。
今年8月底聯合國在南非召開的「永續發展全球高峰會」議題中,全球貧窮問題是焦點之一。
全球聯手對抗貧窮,已形成共識。今年初,五十國元首在墨西哥舉行的高峰會中,都表示支持聯合國在2000年9月所訂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到2015年時,全球貧窮人口減少一半,小學教育普及。
全球四分之一是窮人
十年來,全球貧窮人口所占比率雖然略降,但貧窮人口數卻持續增加,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人口處於貧窮狀態。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資料,從1987~1998年,全球貧窮人口(每日生活費用在1.08美元以下)占總人口的比率,從28.69%略降為24.27%;但若以人口數來看,1998年全球貧窮人口達十二億一千多萬人,較1987年增加了一千多萬人;就地區別而言,全球以南亞的五億兩千兩百萬人最多。
貧窮人口所占比例最高的地區是非洲下撒哈拉地區(sub-Sahara Africa),1998年貧窮人口所占比率高達46.3%,與1987年的水準差不多。
即使是最富有的美國,景氣遲遲不回春也使得貧窮問題惡化。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局的資料,2001年美國貧窮人口所占比率由2000年的11.3%提高為11.7%,貧窮家庭占所有家庭的比率則從8.7%提高為9.2%,去年貧窮人數增加了一百三十萬人。
貧窮往往是一個惡性循環,貧窮的國家不容易從貧窮中脫困。聯合國將全球四十九個經濟發展程度最低的國家稱為「最低度發展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簡稱LDCs),這些國家在過去三十年來,除了亞洲以外,貧窮的情況都沒有改善。
非洲貧窮問題惡化
根據聯合國「2002年最低度發展國家報告」,最低度發展國家的人口當中,每天消費水準在2美元以下(即所謂「貧窮」的定義)的人口所占比例,在1995~1999年間為50.1%,較1965~1969年的48%略升;而每天消費水準在1美元以下的「極度貧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1995~1999年間高達80.7%,與1965~1969年不相上下。
這些「貧窮」和「極度貧窮」的人們究竟有多窮呢?根據聯合國的資料,LDCs的「貧窮」人口每人每天平均消費金額是0.44美元(約合新台幣15元),「極度貧窮」人口則是0.29美元,而工業化國家最窮的10%人口平均每人每天消費金額是13美元,約為LDCs「極度貧窮」人的四十五倍。
在四十九個LDCs中,非洲地區的問題持續惡化,亞洲地區則有改善。1995~1999年非洲LDCs的「極度貧窮」人口占總人口64.9%,高於1965~1969年的55.8%,而且都高於整體LDCs的水準。但是亞洲LDCs的「極度貧窮」人口比重,則在同期間內從35.5%降至23%。
1960年代,亞洲平均每人所得低於非洲,但現在卻是非洲的兩倍。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這不僅僅是因為亞洲不像非洲那樣頻頻陷於戰亂,更因為亞洲國家改革市場、提倡出口、加強教育。
全球貧窮問題持續惡化,似乎證明過去的抗貧努力並不成功。「多年來,各國提供了上千億美元的援助經費和行動,但是對於改善貧窮國家的生活水準卻沒有什麼成效,這真是很悲慘的事,」美國財政部長歐尼爾(Paul O’Neill)說。
曾擔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的易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也指出,「從1960年代以來,目前是富裕國家最重視全球貧窮問題的時候,但最令我憤怒的是,有太多的援助被官僚體系和華而不實的辭藻浪費掉了。」
政治凌駕經濟是問題
過去國際援助進行的效率不佳。位於美國華盛頓的智庫——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估計,美國援外經費約有30%被浪費了。
政治凌駕經濟是原因之一。美國《Business Week》指出,美國約100億美元的所謂「國際援助」經費中,有極大一部分是因為政治理由流向埃及和巴基斯坦等國家,而不是真正用於協助貧國發展經濟。
此外,太多援助組織重複做著相同的事,也造成資源浪費。例如,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目前在宏都拉斯就有五十七個由不同單位推動的保健計畫。
但是現在,全球對抗貧窮的戰爭出現了一個契機。在美國遭到恐怖分子攻擊的九一一事件之後,富裕國家對於貧窮國家的困境,以及窮途末路之後鋌而走險的可能性,都有更深刻的體會和關注。《Business Week》指出,九一一事件促成許多經費和行動投入對抗貧窮問題,政界也更願意支持,因為許多人認為貧窮助長了狂熱主義的發展。
此外,企業界的加入,也為全球抗貧之戰增添生力軍。知名的競爭策略專家普哈拉(C.K. Prahalad)在《Fortune》雜誌舉辦的「腦力激盪2002」論壇中指出,多國籍企業若能滿足全球貧窮人口對於高品質、低價格產品的渴望,那麼就能創造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機和成長機會。
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意義的,莫過於全球首富——微軟公司董事長蓋茲(William H. Gates III)的慈善事業,他和妻子成立的基金會致力於防治愛滋病。「投注資源推動基本醫療保健的工作,在二十年之後會有很好的效益,因為這麼一來,可以使得許多地區變得更健康、經濟上也更加獨立自主,」蓋茲說。也就是說,更健康的社會可以創造新的市場和商機。
此外,惠普科技公司(HP)表示要協助農村地區的窮人能夠使用網際網路,葛蘭素史克公司(Glaxo Smith Kline)則承諾研發治療熱帶疾病的新藥。
富國應取消農業補貼
對抗全球貧窮問題是件大工程,需要更多經費,必須富裕國家伸出援手。聯合國祕書長安南(Kofi Annan)已著手推動一項全球性的「募款」計畫,呼籲富裕國家每年提供500億美元經費,否則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希望到2015年時將全球貧窮人口減少一半的計畫,恐怕很難達成。
《經濟學人》則指出,富國對窮國最有幫助的兩件事,一是減少富國對國內農業的補貼,二是協助窮國對付像愛滋病之類窮國無力應付的疾病。
富國對國內農業的補貼,受到詬病已久。大多數窮國極度仰賴農業,及一些勞力密集產業如紡織業,但他們的農產品外銷富國時,面臨高關稅和富國補貼國內農業等保護主義所設下的高障礙。《Fortune》批評,美國一方面說要幫助窮國,但實際上卻是補助自家農民,結果富國農民生產過剩,導致全球農產品價格大跌,這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世界銀行估計,如果富國取消對國內農業的補貼,每年可以使得窮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增加300億美元。《經濟學人》則指出,富國取消農業補貼可以為富國的納稅人每天節省10億美元,而且替富國的農民另尋工作的經費遠低於補貼農民的經費。
除了富國的援助之外,窮國如何制定恰當的發展政策,以及善用國際援助,才是能否脫離貧窮的關鍵。聯合國貿易暨發展組織(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要解決全球屬於「貧窮」和「極度貧窮」狀態人口的問題,不能只針對這些窮人,而應該著眼於窮國整體的經濟發展。
小額信貸拚經濟
目前在一些貧窮國家發展得不錯的小額信用貸款(microcredit)制度,有助於發展貧窮地區的經濟。這種小額信用貸款,讓沒有抵押品的人也可以貸到20美元至數百美元的小筆金錢,資金來源多半仰賴慈善捐款,目前在開發中國家,約有九千家小額信貸機構,約兩百萬個貧窮家庭在他們的協助下開始做起小生意。
根據《Business Week》的報導,在某些實施小額信貸相當成功的地方,例如墨西哥、玻利維亞、烏干達等國家,許多小額信貸機構不但成功,而且能夠獲利,得以逐漸發展成銀行。
在商業環境之外,教育、健康、科技,都是窮國為了長遠的發展而不可少的投資。以教育為例,巴西政府的Bolsa Escola計畫,每年有5億美元的經費,對於每日收入在4美元以下的五百萬名母親,只要她們的小孩持續上學,政府每個月就發給他們40美元,並且提供三千六百萬名兒童免費的午餐。結果,巴西貧窮家庭的兒童小學就學率從75%提高為93%。
烏干達是抗貧獲得相當成果的國家之一。烏干達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僅300美元,政府大約一半的預算仰賴國際援助,但是他們善用這些援助款項,許多問題獲得改善。例如,愛滋病毐帶原者的比例就從1993年的三分之一降至目前的6%,「極度貧窮」人口(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占總人口的比率也從58%降至三分之一強。
貧窮總是十分頑強,對抗全球貧窮是一項艱苦的長期消耗戰,目前已經有一些像烏干達之類的小小成果出現,閃爍著希望的數點星火,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些星火成燎原之勢,如何讓這些成功的例子、成功的策略全面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