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堅強的信念,就是無比的力量!

刁明芳
user

刁明芳

2002-11-01

瀏覽數 13,500+

堅強的信念,就是無比的力量!
 

本文出自 2002 / 11月號雜誌 第197期遠見雜誌

Q:兩岸三地在科技人才的培育上,各有什麼競爭優勢?

A:兩岸的大學跟研究所,他們的政策跟風氣有些不一樣。其中一個很明顯的是,台灣跟西方接觸較早、較密切,尤其是跟美國,關係上沒有一些緊張的地方,所以跟西方先進科技國家的交流來得較早;而且從西方先進國家通過交流與發展,買一些器材比大陸方便,大陸有許多東西被禁運。像台灣的半導體工業很有發展,在大陸要發展就比較困難,因為西方國家規定「這樣不准賣給中國,那樣不准賣給中國」,在這一點上,台灣占了優勢。可是從另一面去看,因為大陸在早年受到種種限制,他們的態度比較自力更生,就是要靠他們自己去做,這個長期下來有巨大的影響。很多事情若太依賴外國,不如自己獨立發展,我想這是一個主要的分別。另外一個分別當然是大陸大、人才多、學校多、研究所多,所展開的方向也比台灣來得多。

Q:面對物理界的後起之秀,你會給予什麼樣的建議?

A:一個學生念物理有好多種可能,一個是他對這門學問非常有興趣,對於物理現象以及簡單的物理定律,覺得這些東西非常之妙,這是一個可能。第二種可能,他覺得這是一個職業,如果念物理念得好,可以靠著這個變成他的終身職業,當然大多數的人都是兩個目的混在一起。如果一個學生對於第一種目的非常之重的話,他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假如一個人對於物理裡頭美妙的地方並不那麼發生興趣,他成功的可能性平均講起來是比較小的。因為最後真正能做出來重要的研究工作,不是只要預備拿它做一個職業、當一碗飯吃,是要你對這個東西真正發生興趣,真正有瞭解。

今天整個物理學的發展花樣非常之多,跟五十年前我做學生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問題是你要走到裡邊哪個方向?因為物理學現在有很多領域,你要走到哪個領域?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尤其一個人在研究院的時候,得要多瞭解一些方向,至少不是一頭鑽到一個方向上而不去管別的。因為你只鑽到一個方向會有一個危險,就是假如這個領域整個方向不太成功,你就沒有東西可以做了,所以我一直勸研究生興趣要寬廣一些。

物理學美在探索快感

Q:到底物理的美與妙在哪裡?值得你窮畢生之精力鑽研它?

A:不知道妳有沒有看過我那篇「美與物理學」的文章,編在《楊振寧文集》裡,我把「物理學的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做了分析。最簡單的例子,好像妳看見天上有彩虹,我想沒有人會不承認它是非常美麗,可是彩虹為什麼會是這樣子?一個小孩剛看見彩虹時講的美,跟後來的美是有關係的,可是不完全一樣。因為他念了物理以後就知道為什麼彩虹是一個圓的?為什麼那麼大?就知道虹外面還有一個霓,為什麼霓跟虹的比例是那麼大?這些都可以根據物理學的原理算出來的。這個當然是更深層的美,等到你再把它研究一下,原來美麗的解釋它有更深的結構,更深的結構叫做馬克示威(Maxwell)電磁方程式,這個方程式包羅一切光、電的現象,是更高一個層次的美。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Q:所以物理學吸引你的,就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快感?

A:物理學包含的非常廣,小到原子核、原子、分子,大到人體這麼大、到地球、太陽系、銀河,甚至是星系團。這麼廣闊的空間跟這麼遙遠的時間,從幾萬分之一秒到幾十億光年,都能用非常準確的物理描述出來,這當然是物理的威力,也是它美的地方,也是它妙的地方,也是念物理的人之所以被吸引來研究這個東西的道理。

Q:可否談談你個人的養成教育?

A:我從自己的專科方面講起,我父親是數學系教授,他雖然沒有刻意灌輸一些數學的知識給我,可是我們隨時談談的時候還是可以從他那裡得到一些數學的相關知識。他的書架上有些數學的書,小時候的我雖然看不懂,還是偶爾會去翻一翻,這些對我都有些影響。

至於我做人處事的方法受到中國社會傳統的影響,也受到我父母給我的影響。我小時候頭六年在河北沒有接觸任何新式的教育,第一次接觸新式教育,是六歲時到廈門看見我父親。他那時候教了我一些天文、地理的粗淺知識,也教我中國歷史,有些什麼朝代,他還教了我一些數學的問題。後來我在中學的時候,他請老師來不是教我數學,而是教我《孟子》。那時候我十二歲。這對我影響很大,從此我比較瞭解中國儒家傳統的一些理想,還有一些思想的方法。

我開始認識中國字,是從我母親那兒學的,那時我父親在美國唸書,我母親是一個舊式婦女,1896年出生,像她那樣年紀的中國婦女做人處事的態度,很多都是深受中國禮教的影響。她們往往有堅強的意志,對於人生的價值觀,比如說對於丈夫的態度、對於孩子的態度,是絕對可以犧牲自我的。這個在我的身上起了相當重要的影響,使我知道堅強的信念就是一個無比的力量。

Q:你曾經預言,在十年內,中國人可以拿到生物科技的諾貝爾獎?

A:當然可以啦!現在美國已經有好幾個華裔的科學家,我不確定但我相信他們已經被提名過諾貝爾獎;台灣跟大陸這幾年對於生物科學都非常重視,有做出很好的研究,但我還沒聽說有哪一位是好到一個程度,大家都覺得他一定會得到諾貝爾獎。(刁明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