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晶科技是台灣唯一一家有能力設計百萬畫素以上數位相機,以及開發晶片組的廠商。
華晶科技總經理夏汝文堅持開發百萬畫素以上的數位相機,讓華晶連續三年(1997~1999年)沒有獲利;這份堅持讓華晶可以切入美、日大廠獨占的中高階數位相機市場。
華晶設計的中高階數位相機,最大的競爭優勢在「設計簡單、成本低廉」。2001年,華晶為惠普代工兩百萬畫素的HP318數位相機價格壓低到199美元,上市後立刻造成市場搶購。
2000年轉虧為盈後,業績一路三級跳,營收從新台幣23億4700萬元(2000年)到2002年上看63億2800萬元、獲利5億元、稅後每股盈餘4.62元。
今年,華晶將以年產量兩百萬台數位相機,搶下全球8%市占率,也占有台灣18%的總出貨量(資策會預估,2002年台灣數位相機總出貨量為一千零七十七萬台)。「三年後(2005年),我們要搶下全球20%數位相機市占率,」夏汝文發下豪語。
由研發高手成立的公司
華晶科技由一群身懷數位影像處理絕技的研發高手創立。夏汝文在念美國南加大電機博士時,就開始攻讀影像處理,後來進入美國Xerox(全錄)、Konica(柯尼卡)及台灣全友電腦,十多年來投身在數位影像處理領域。
夏汝文的創業之路充滿崎嶇,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找不到人」。六年前,適逢台灣半導體產業景氣大好,電機科系畢業生爭相到晶圓廠,不願到默默無聞的華晶。
在技術方面,華晶科技也是四處碰壁。小小的數位相機,存在著光學、機械、電路與軟體的整合技術。「數位相機的運算速度等於一部電腦,」夏汝文強調。
產品開發進度嚴重落後,第一台數位相機居然花了兩年才設計出來。當時整個公司籠罩在前途茫茫的低氣壓中,連業務部門都會建議改開發三十五萬畫素的低階產品。「但我們不願放棄做百萬畫素數位相機的夢想,」夏汝文說。
缺乏光機電的整合能力,也讓華晶在量產數位相機時吃盡苦頭。在第一代產品量產時,竟發現閃光燈一閃,數位相機立刻當機。夏汝文帶領研發團隊花了三個月,發現閃光燈的瞬間電壓產生強烈電磁波,在數位相機裡面亂竄;最後,更改電路設計,才真正解決電磁波的問題。
初期的產品設計不佳,「七片電路板塞在機身裡,產品維修率高達50%,」夏汝文說。
華晶花三年時間體悟出「設計簡單、控制良率」的生產訣竅。簡化電路與機構設計,一舉將良率提升到九成以上。再加上2000年委由亞洲光學東莞廠(東莞信泰光學)生產,「成本大幅減少三分之一,終於開始獲利,」夏汝文說,現在華晶更可以設計出一片電路板的數位相機。
可依顧客需求快速變更設計
自行開發ASIC(特殊積體電路應用設計)與軟體,是華晶另一項獨門絕學。華晶由美國的研發團隊自行開發晶片組、軟體及相機設計,捨棄設計外包、晶片外購的代工模式,成為縮短產品上市時程的關鍵。華晶科技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吳錫慶說,「平均產品開發時間壓縮到六個月以內,甚至可以滿足客戶臨時更改設計的需求。」
面對即將來臨的數位相機戰國時代,華晶的研發團隊一點都不怕,「六年多的研發經驗,不是輕易就可以被超越的,」夏汝文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