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東勢大雪山下,以種植水梨為主的生富農場,滿園綠意中,白色梨花如春雪點綴。
農場負責人張生富站上鐵梯,正在為梨樹上剛長出來的幼果,進行「疏果」的工作。
生富農場種的是「高接梨」,就是在原來的梨樹上,嫁接其他品種的梨穗。生富農場這兩年嫁接的品種,以本土種「甘露梨」和日本種「新興梨」為主,由於果肉細緻、甜度高、爽脆多汁,很受消費者歡迎。
「完成嫁接的梨穗,每一截都會結出好幾顆幼果,為了避免結果量太多,影響果實的品質,通常只會選擇外形最好的兩顆留下來,其他都要摘除,」張生富解釋「疏果」的必要。
看天吃飯的辛酸
這片果園占地七分,由張生富的父親所開墾。張生富從小在梨園長大,曾經在大賣場當過銷售員的他,在父親健康走下坡後,便回家接手果園的管理,如今已有二十年。
農民看天吃飯的辛酸,張生富感受深刻。一年之中,不論是乾旱、颱風、寒害,都會對果園的經營,造成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嫁接期的寒害,只要氣溫低於10°C,梨樹的開花、結果都會停滯,導致幼果長不大,甚至變成落果,收成也會大幅萎縮。
「梨樹就是一年一收,只要出現什麼意外災害,全家這一年都很難過,」張生富感嘆。不過,他也坦言,老一輩的農民都很避諱談災害的風險管理,「就是很『鐵齒』,認為自己不會遇到。」因此,即使富邦產險從2015年就推出了「梨農作物保險」,普及率並不高。
用保險管理風險
1976年生的張生富,屬於新生代的青農,思想比較開明,加上近年來受到極端氣候的衝擊,梨樹的生長大受影響,在其他農友的建議下,他也透過保險的方式,為自家果園進行風險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鼓勵農民分散天然災害所產生損失的風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提供不少補助,像張生富購買「梨農作物保險」,大約只付了一成的保費,就能獲得完整的保障。
「富邦跟我們農友還有個Line群組,不時會收到災害預防、政府補助的相關資訊,真的非常用心,」張生富透露。
2021年1月連續寒流低溫,完成嫁接的梨穗受傷嚴重,重創東勢地區的梨農,「我務農到現在,從沒遇過這麼慘的狀況,」張生富搖頭,他的果園嫁接成功率只有三成,還有農友更慘,僅剩下一成。
之前的農事投入,只能盡付流水,不過他事先已做了風險管理,靠著理賠金還可以再買梨穗,進行第二次嫁接,即使會比較辛苦,至少還有再次孕育豐收的機會。
隨著第二次嫁接工作的完成,在和煦的春日陽光下,整片梨樹林再現盎然生機。看著父親留給他的果園,每一株梨樹都有著他滿滿的心血,「樹跟人一樣,要用愛去照顧,」張生富強調:「而且心態很重要,只要抱持正面的力量前進,就會愈做愈有信心,就能種出漂亮的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