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統計,近年辦理綜合高中部的高中職大減,從93學年全盛期達155校,減至108學年的61校,16年來有94校退場,轉型回純高中或純高職。
教師分析,綜合高中生延至高二分流,高一兼學高中普通科、職業課程,高二後無論選讀高中或高職,可能「兩邊都沒學好」,不利學習銜接。學校則要兼顧學生報考學測、統測等各升學管道需求,補助經費卻沒比較多,吃力不討好。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高中職委員會副主委臧俊維以高雄市為例,該市近年要求「校務會議全數人通過」,才能讓綜合高中退場,結果幾乎每校都表決通過。如今全市只剩楠梓高中一校設綜合高中,推測原因是該校設立時就主打綜合高中,較難更動校名和學制。
「綜高太難辦了!」臧俊維任教於曾設高中部的高雄市三民家商,他表示,綜合高中開放學生高二之後自由選讀高職或高中,但每年選讀兩管道的人數不一,部分學校為平均配置各班人數,最後演變成高中、高職生混班,「高三時班上有人考學測、有人考統測,相當忙亂。」
一名高職教師分析,綜合高中是國人「重高中、輕技職」風氣下的產物。85學年綜合高中設立之初,清一色吸引「考不上高中,又想讀高中」的學生,目標是升讀一般大學。而後風氣轉變,才開始有學生高二後選讀高職類科。
也有經營不錯的綜合高中,像台北市只剩大安高工、大理高中兩校設綜合高中部,但大安高工最低錄取分數還勝過不少公立高中,校長楊益強說,不少學生規劃先考入綜合高中,之後選讀電機、電子等熱門類科。該校每年持續招收四個綜合高中班級,高二後約四分之三的學生轉入職業類科就讀。
儘管綜合高中出現退場潮,但在少子化浪潮下,也有部分高職擔憂生源漸減,反其道而行增設高中部,為日後轉型高中鋪路。教育部國教署說,近兩年確實有五所高中申請增設綜合高中部,包括國立竹山高中、國立和美實驗學校、國立南大附聰、台中市私立青年高中、新竹縣私立內思高工。
本文轉載自2021.3.15「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