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台灣倖免於封城隔離的命運,但醫衛人員仍是疫情下的海嘯第一排,也牽動學生選填的意願。長庚大學副校長陳君侃指出,疫情讓病人不敢到醫院,卻也是帶動醫衛人才科技轉型的契機。
相比全球其他國家,疫情乍看並沒有對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重大改變,但身為醫療體系的一員,我明確感受到,過往人聲鼎沸的醫院,現在因為疫情變得冷清了。
疫情讓很多人覺得去醫院是一件危險的事,這波疫情也可能會延續兩到三年,但人們的身體難免有病痛,這種「不想去」與「非得去」的人心拉扯,將牽動未來醫衛模式與人才能力發生轉變。
不敢去醫院,遠距醫療變夯
第一個改變,是遠距醫療興起。
當醫院變得危險,連醫師都不希望病人出現在醫院,直接推動遠距看診與醫療資訊系統的興起。其實,這些醫療服務創新,在疫情發生前就有,只是歐美發展得比較興盛,台灣沒有那麼強的需求。
歐美人力成本高,又不像台灣有全民健保,每去一趟醫院,就算是小感冒,診療費用也非常驚人。十幾年前,我曾在美國看一次小病,費用約是40多美元,現在只會更貴。歐美國家面積大,許多地方居民要看病可能得開好幾小時的車到大都市;但台灣人口密集、城鎮集中,街頭巷尾都有診所、藥局。當醫院的可接近性高、醫療費用又便宜時,台灣民眾自然對遠距醫療沒有強烈需求。
即使台灣永遠都不需進入封城隔離的階段,但未來幾年民眾對醫院的不安全感依然不會消退,一旦有新科技出現,就有機會被推廣。
更重要的是,遠距醫療對初期診斷很有幫助。預先可判斷病患是否真的需要到醫院診治,這種「預診」制度,可以省去許多醫療資源浪費。而這點可能更是醫療數位轉型的推力,因為台灣已屆高齡化社會,未來建保財政負擔會愈來愈重,甚至可能崩潰。若可以先透過遠距問診,有助於健保繼續撐下去。
其次,遠距醫療所需的3C設備、資訊系統,台灣本來就有優勢,加上民眾人手一機、熟悉數位應用,資訊科技、工程製造人才濟濟,大學又不斷推動醫療跨領域的研究應用,「醫療服務科技化」一定是未來大方向。
疫苗研發熱,生醫科技人才搶手
第二個改變,是讓大眾有機會回歸無慮日常的疫苗開發能力。目前全球上演的疫苗戰爭,導致企業爭搶投入研發。
台灣教育界長期培育生醫人才,但疫苗和藥品開發需要高額經費。例如,這次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各國政府至少投入數百億美金;但台灣,不管是國家支持或經費,都比國外少太多,技術追不上。歐美開發的,又是最先進的mRNA疫苗,但台灣和中國能做的,還是傳統的全病毒弱化疫苗,效果不同。
幸好政府已意識到生醫研發能力的重要性,必須自己掌握,讓過去一直被視為只能做較低端或代工的生醫產業,出現新機會。
未來的醫衛挑戰,不再是現有分科分類的單一專才能夠解決,就像因應新病毒需要醫學、病理、公衛、科技、資訊、生技等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努力。
這也是長庚大學持續推動跨領域學習的原因,例如,把「醫學設計學院」更名為「智慧健康學院」,其中規劃的八大學程,有「生物科技產業學程」「物聯網產業創新應用學程、資訊與醫療安全」「醫療設計學程」等,都是跨越單一系所的專業內容,並且聚焦在智慧醫療領域。在臨床疾病診療上,可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協助判別,成為醫師們更精確診斷的輔助工具。
兩年前我們設立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集結不同科系的專業,作為醫療輔助。例如肺癌診斷,可透過人工智慧影像判讀技術,將臨床所有肺癌病患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做成大數據資料庫,相當於結合資訊系統、影像分析、癌症科學等知識,融合成一套智慧系統。
雖說醫學系目前仍是台灣學子的第一選擇,但未來,醫衛工作將是一個比現在危險很多的行業,年輕人也可能因而退縮。這對醫衛人才培育來說,是打擊,但也有助於醫衛領域師生們思考,新科技可以幫忙托起醫衛應用場景的轉型,就是醫衛數位轉型、科技應用、生醫研發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