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半導體實力穩居世界領先地位,國際知名電資學者、臺大副校長陳銘憲認為,新冠疫情使人類數位化進程推進30年,原居優勢的電資人因此更添利多。但由於資通訊產業持續火熱,競爭相對激烈,陳銘憲鼓勵想要投入的同學,必須努力讓自己出類拔萃,培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主動學習並汲取新知,才能在人才濟濟的大環境中脫穎而出。
人類的數位化進程,因為一場疫情,往前推進30年。當世界封閉,眾多企業順勢推動數位轉型,加上5G上路,使民眾的數位生活再加速,資通訊產業就像「大江東流擋不住」,熱潮將持續下去。
或許有人說,2021年底有機會恢復常態,但即使疫情趨穩,也不可能回到過去,所謂「常態」也將是「新常態」,出現一套全新的準則,迫使人類去適應它。
也有人推測,台灣的防疫做得不錯,數位化發展恐落後其他國家。這點我倒是不太擔憂。因為在全球化時代,資訊交流頻繁,隨時需要跨國溝通,台灣並沒有因而放棄學習。
「錯誤是最好的導師,但代價太高!」我們不必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才代表學到東西,從別人的錯誤中,仍能累積經驗值。因此,保持務實、謙卑的態度,把事情做好,才是重點。
數位熱潮不墜,電資有不敗優勢
台灣的半導體實力穩居世界領先地位,現在美國最紅的尖牙股「FAANG」、即五大網路巨擘公司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及Google,都與ICT產業有關,這也是台灣強項,我們已站在利基點上,加上疫情帶來龐大的數位需求,電資人才的前景持續看漲。
未來,硬體的價錢只會愈來愈便宜(更普及),軟體速度會愈來愈快(更有效率),在人類反應時間和物理極限不變的情形下,相關應用將朝個人化與智慧化發展,這些也都是電資人才的機會。
雖然整體大環境對我們有利,但臺大電資學院仍不斷精進教學品質,除了增聘教師,也開設更多學程與專班。2016年,我在院長任內與中研院共同設立「資料科學學程」,現在更增設資安專班,讓電資教育更實用、更能接軌未來。
做好四件事,電資人才如魚得水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資通訊變化如此快、競爭者眾,現在學的東西,四年後會不會不一樣了?
我認為,一個領域變化快,意味著愈受重視、機會更多,如果因而卻步,等於放棄競爭,非常可惜。況且技術的變化常是「演進」,而不是「革命」,例如從iPhone4 到iPhone12,其中的規格可能改變,但知識背後的原理不會變,因此不需過分憂慮。
對於有志投入的同學,我有四點建議:
一、要出類拔萃:電資領域的同學都很優秀,因此你要比同儕更努力,數理的底子要打好,包含機率、線性代數、統計等基本功,一樣都不能少,才能做出高品質的東西,進而出類拔萃。
二、時時吸取新知:資通訊技術變化快,更要隨時關注產業訊息,除了課堂上所學,也要自學累積更多知識。我在1996年學成歸國時,常要傳授學生很多新東西,但其實有些在國外也沒碰過,都靠自己摸索。迄今我仍持續學習,唯有如此,才能保有不敗的優勢。
三、有國際觀、同理心、人文素養:想成為優秀人才,就不能太「宅」。尤其電資領域,很難關起門來自稱「世界第一」,一旦你說自己第一,人家馬上來踢館,說這在國外某實驗室,有人做得比你好。因此,洞悉世界趨勢,能使視野更寬廣。
所謂同理心,是當人家跟你討論事情時,要能同理對方需求,做出最適宜的回應。至於人文素養,則是「以古鑑今」,雖然這個領域常要接觸新事物,但我深信,願意了解歷史、從過去汲取經驗的學生,表現會更好。
四、培養好品格:在變化快速的時代,有時計畫趕不上變化,因此要不怕困難、勇於面對挑戰,碰到挫折時也別輕言放棄。所有的付出都有價值,不是做白工,要培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有時過程累積的經驗,比最終的結果更重要。
同學若能正視上述四件事,不僅能享受身為電資人的樂趣,更能在未來的世界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