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歐洲經濟情勢雪上加霜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2-09-01

瀏覽數 20,750+

歐洲經濟情勢雪上加霜
 

本文出自 2002 / 9月號雜誌 第195期遠見雜誌

7月9日,歐洲大型工程集團艾波比(ABB)傳出會計弊案,該集團去年和前年的財務數字都有問題。

同一天,在愛爾蘭和美國都掛牌上市的艾倫藥廠(Elan)董事長兼執行長吉尼(D. Geaney)離職。艾倫藥廠因為涉嫌在財報中做假,從今年2月份開始受到美國證管會調查,而且公司市值從去年6月以來大幅縮水七成,吉尼因而遭到撤換。

美國因為企業會計弊端而引發的信任和信心危機,已經延燒到大西洋對岸的歐洲。過去部分歐洲企業人士認為,歐洲式的資本主義不如美式資本主義那麼激進,那麼短視近利,理應優於美國制度;但是最近歐洲企業弊案連連、破產頻傳的情況說明:恐怕舊大陸和新大陸都一樣潛伏著會計弊端和公司治理的盲點。

「唯有愚不可及的人,才會以為美國最近傳出的企業弊案不會在歐洲發生,」歐洲聯盟的內部市場部長波克斯坦(F. Bolkestein)說。

歐洲同樣爆發會計帳務醜聞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歐洲企業文化和運作方式,與美國企業那種較短視的做法相較,對於股東和企業主造成的結果並沒有太大不同。而且,歐洲也同樣會爆發會計帳務的醜聞。

在這樣的情況下,今年以來歐元升、美元貶的走勢,與其說是代表歐洲經濟表現優於美國,不如說是代表各界對美國經濟信心下降,更為恰當。

今年上半年,歐元兌美元升值了約12%。美國《Fortune》雜誌認為,這並不一定代表歐洲經濟的強勢,只是對美國目前局勢的一種反應。

其實,歐洲目前的經濟情況並不好。「我們看不出來現階段歐洲經濟有什麼令人振奮之處,」美林證券倫敦分公司的歐洲策略分析師法蘭克(S.Franks)說。

檢視歐洲各項財金指標,情況看起來並不樂觀。以整體經濟成長情況來看,去年歐元區的經濟成長率僅1.5%,雖然高於美國,但是今年第一季美國經濟開始復甦,歐元區卻只成長了0.1%。《經濟學人》更指出,歐洲仰賴出口來提振景氣,但目前歐元升值的走勢不利出口。

歐洲物價也偏高。5月份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為2%,已達到歐洲中央銀行為維持物價穩定所設定的通膨上限。 

歐洲整體失業率雖然趨穩,但是就業市場前景不明。美國《Business Week》指出,歐元升值不利出口,加上歐洲製造業復甦力道不強,因此歐洲企業很可能再裁員。

經濟情勢不明,消費者和企業的消費意願隨之低落。歐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從5月份的負八降為6月份的負九。而勞工薪資雖有上揚,但消費力卻沒有增加,4月份歐元區的零售金額在各界看升的預期之下,意外下滑了0.6%。

企業投資意願也不高。佛瑞斯特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最近訪問了兩百多家歐洲企業的資訊長(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結果顯示,有64%的受訪企業對於資訊科技投資的金額持平或減少,這種保守的採購態度,不利於科技產業的景氣好轉。

大西洋兩岸經濟情勢不樂觀

由於對大西洋兩岸的經濟情勢不樂觀,資金不只從美國流出,同樣也從歐洲外流。

根據《Fortune》的資料,去年歐盟各國在美國投資的金額為962億美元,較前年減少42%,但美國對歐洲的投資也減少29%,為517億美元。

《經濟學人》則指出,共同基金的資金持續流出歐洲市場,表示投資人對歐洲股票的信心和對美國股票的信心一樣低。

歐洲企業也頻傳會計弊案,更令歐洲經濟雪上加霜。

美國麥得利全球顧問公司(Medley Global Advisors)CEO麥得利(R. Medley)在美國《新聞週刊》上撰文指出,在今年的不景氣中,歐洲將是最大的輸家,因為歐洲落入日本式的經濟災難之中──企業負債沈重,財務不透明,講究人際關係的資本主義運作模式。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麥得利甚至指出,由於歐洲企業負債累累,銀行不願意再提供新的貸款,因此歐洲可能爆發信用緊縮的危機。

因此,為了力挽經濟頹勢,歐洲各國政府紛紛提出會計改革的因應之道。

例如,歐盟承諾要讓歐洲的會計制度比美國更安全、更嚴格;歐盟還建議,會計查帳公司在為客戶另外提供顧問諮詢服務之前,應該要有兩年的「冷靜期」,以維持稽核工作的品質和獨立性。

但是,歐洲企業不只面臨會計做帳的問題,還有更深刻的競爭力問題。

許多知名的歐洲企業集團,目前都陷入困境。例如,德國電信、法國電信、英國的伏德風(Vodafone,全球最大行動電話公司)、義大利飛雅特集團(Fiat)、法國媒體巨擘維凡第(Vivendi)等。德國的境況最慘,公司破產家數持續上揚。德國銀行Bundesbank公布,去年德國聲請破產的公司達三十二萬多家,較前年增加14%。《經濟學人》認為,今年德國公司破產家數一定會比去年還多。

歐洲企業最近風聲鶴唳,最主要的原因是,歐洲銀行對企業改採更嚴格的態度。過去,歐洲銀行對企業的作風比美國銀行溫和而友善。例如,銀行和企業交叉持股,在企業陷入困境時輕易伸出援手,而不一定進行嚴謹的評估;政客為了減少選民失業而施壓要求銀行延展貸款,或提供新貸款給出問題的企業。《Business Week》批評歐洲銀行這些做法違背了自由市場的運作原則。

例如,克奇媒體集團(Kirch )曾透過總部所在地的政客,向州立銀行取得高達19億美元的新貸款,但這筆資金改變不了克奇集團經營不善的沈?,仍在數月之後宣告破產,倒楣的是捐了一大筆「善款」的州立銀行。

在銀行這樣「友善」的環境下經營,歐洲企業自然不如美國企業那麼強調績效和效率。

歐洲銀行不願再做「善人」捐「善款」

但是現在歐洲銀行開始對企業改採更強硬的作風。

歐元上路後,歐洲各國銀行不僅跟本國銀行競爭,更要與其他歐元區的銀行競爭,由於競爭壓力升高,再加上經濟成長趨緩,在在加深了銀行的績效壓力。「歐洲的銀行必須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同業競爭資金,迫使他們更重視投資報酬率,」英國盧波若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銀行及經濟學講師龐德(K. Pond)說。

改以績效掛帥的歐洲銀行,更強調放款的品質,因此開始對企業板起臉孔,不但不再亂當散財童子,甚至進一步要求企業徹底整頓、改革。

「歐洲的銀行正要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結構重整,這將會改變銀行的態度和行為,」洛桑管理學院(IMD)教授葛瑞利(S. Garelli)有感而發地說。

例如,德國大企業巴博工業集團(Babcock Borsig)在7月初瀕臨破產,該公司所在地的政客說服德國總理施若德(G. Schroder),讓政府為巴博要求銀行提供的4億美元新貸款作保,債權銀行經過思考數日之後,竟然一反過去的常態,拒絕提供新貸款,巴博最後只好宣布破產。

「我們拒絕是因為我們認為巴博的整頓行動不會成功,我們如果再借錢給陷入困境的公司,就會對我們自己的股價不利,」債權銀行之一的商業銀行(Commerzbank)總風險長(Chief Risk Officer)哈特曼(W. Hartmann)解釋。

除了銀行帶來企業改革的新壓力之外,歐洲企業改革的另一帖重要藥方是強化公司治理機制。《Business Week》指出,歐洲企業的董事會的成員幾乎都是朋友和合作伙伴,很少能真正發揮監督管理階層的功能。

例如,雀巢(Nestle)公司的執行長布雷貝克(P. Brabeck-Letmathe)是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的董事(並擔任副董事長),而瑞士信貸的榮譽董事長葛特(R. E. Gut)是雀巢的董事長。

從今年春天以來,瑞士信貸集團和蘇黎士金融服務集團(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陸續爆發公司治理不佳的問題,使得歐洲經濟的模範生──瑞士也蒙羞。《Business Week》直指問題核心,在於大多數瑞士公司的董事會只是橡皮圖章,沒有發揮功能。

相較於銀行的覺醒,歐洲政府對企業的改革顯得魄力不足。

歐洲政府雖然已對會計及企業相關法規提出改革構想,但對更深層的改革仍推動不力,尤其歐洲政府仍忍不住要介入拯救企業。《Fortune》指出,對於結構性的經濟問題,歐洲各國政府的領導人的改革行動一再失敗,由於歐洲政府怯於推動真正的改革,使得歐洲總是處於美國的陰影之下。

因此,歐洲經濟要脫離美國的陰影,不能靠美國經濟不振來襯托歐洲的強勢,而必須進行深度改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