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隨著美國科技教育協會的人員去藏族自治區及新疆維吾爾小學看認養鄉村圖書館十年來的成績。這是非營利的組織,發起人喬龍慶博士1960年代去美國讀書,拿到學位後在美國教育部做事,因業務關係常去第三世界國家訪問,她看到貧苦地區衣食不周,很想捐些錢改善他們的生活,但救急不救窮,要改善他們的生活只有從教育做起,受了教育就有往上爬、脫離貧窮的階梯,所以她發起認養貧苦鄉村的圖書館,捐錢給偏遠地區小學買書。這個基金會同時也捐獎學金,讓貧苦孩子可以上學。這件事她們默默做了十年,現在開始有了成效,因為我對語言有興趣,所以邀我一起去少數民族地區參觀。
在這次參觀中,我見識到了閱讀的功效,也看到了知識的力量。
我們先去甘肅省天祝縣藏族自治區抓喜秀龍鄉的小學參觀,車停了,一群穿著藏族衣服的小朋友跑出來歡迎,在學校最堂皇的一間屋子,我看了「田家炳先生認養圖書館」的名牌,裡面的書都被小心翼翼的包上了書皮,惟恐弄髒,圖書館的設立改變了該地基本上無書可讀的狀況,老師從書中吸取新知識,改良原有的教學,更重要的是書拓廣了老師的視野,提升了老師的境界。
師資進步,孩子也跟著受惠。學生也從閱讀中大大地增進他們的詞彙,提高作文能力,在全國性徵文比賽中,有兩位小朋友得到傑出獎,八位得到佳作獎,在這偏遠貧困地區,這是多麼不容易,也讓我深深感到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政府不必浪費錢在文宣活動或請學者研究閱讀有沒有效的這類研究計畫上,把錢省下來給學生買書是最實際的事。
有位小姑娘說她很想讀書,但無力升學,本來已經放棄了,想不到突然接到通知,有人願提供獎學金,令她喜出望外,抱著母親流下眼淚,她的父親說,「你們救助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點燃的卻是我們家鄉希望的火種。」
我父親生在新加坡,他說在南洋大家最敬重陳嘉庚,因為他捐錢蓋了集美中學和廈門大學,嘉惠無數華僑子弟,父親便是其中之一。陳嘉庚的名言是,「錢是我辛苦得來,亦當我慷慨捐出。」會用錢,錢才有意義,那天在藏族孩子的臉上,我看到了最有意義的花錢方法。(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