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知道我還是在用稿紙寫稿,便將他辦公室的廢紙拿來給我反面用。我們生長在物力艱難的民國四十年代,紙張很貴有管制,我們都用日曆反面來做草稿紙,商家也都把信封拆開,裁成小張記帳,連報紙都是新聞一張,副刊半張而已,所以我們都很珍惜紙張。
我有時看到他給我的廢紙根本沒用過,只是上面有點水漬而已,有時幾筆塗鴉就被丟了。我跟他說暴殄天物,他苦笑說,年輕人不曾吃過苦,不懂何謂匱乏,現在做老闆的還不能多講,員工不愛聽,會在臉書上罵老闆小器,他們不珍惜,是因為不知道紙張的可貴。
的確,紙張直到近代才便宜下來,不論中外,紙都曾經非常珍貴,甚至可說,沒有紙,就沒有文藝復興。14世紀黑死病使歐洲人口減少1/3,當同樣土地養較少人時,人就吃得飽了。吃飽才有餘力去想肚皮以外的事情;加上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學者西逃,帶來新知和書本;蒙古西征又帶去印刷術,文藝復興的出現好像萬事俱備,但還欠東風,因為沒有紙,就不能大量印刷,知識的傳播就有限,羊皮不但貴,還不能印。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