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剛,今年二十六歲,一路順遂從建國中學、台大電機系走過,兩年前自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oratory)畢業,是Lab創辦十七年來首位中華民國籍碩士畢業生。眼神炯炯綻放出年輕人特有的活力,他還年輕。
邱大剛也是美商現觀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兼技術長,兩年前以100萬美元創業,今年計畫要集資到400萬美元,並且可望於2003年的時候出現淨收益。
創意掛帥,現觀出點子,讓無線通訊業者大展身手。近年來,流量激增一直是無線通訊業者最頭疼的問題。以往解決的方式都是自擴增硬體著手,不但耗時且成本高昂。但現觀逆勢操作,改從軟體切入。
簡訊四竄的風潮,讓現觀窺見商機。近兩年,頻寬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根源即在手機簡訊傳輸服務(Short Message Service,SMS)的大肆風行,成長性遠高於通話。
交通部電信總局及國際GSM(泛歐式數位系統)協會統計,自1999年到2000年,每用戶年平均通話數成長幅度僅6%,但簡訊服務卻成長十倍之多。「由於通話量的成長趨緩,簡訊服務將是未來商機所在,」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產業分析師蘇祐毅說。
邱大剛解釋,目前流量的問題在台灣或許還不明顯,但在日本及一些東南亞國家卻已經是每天所要面臨的問題。
以前,當頻寬不敷使用時,擴增基地台、終端設備、天線等硬體設備,是無線通訊業者唯一的選擇,不僅耗時、費力、成本累積也相當地可觀。
以日本為例,一個八頻道的天線(不含控制器、軟體等)約值8000美元,一千個基地台增設一組天線,就需耗資800萬美元。
近來,硬體的擴充更顯困難。由於無線電波危害人體的恐懼蔓延,「可沒人願意將基地台蓋在自家頂上,」蘇祐毅說。
要讓無線通訊路途更寬廣
現觀避開擴充硬體的種種困難,改由軟體切入,以更低成本將頻寬資源做最有效利用。邱大剛以其掌握的時間空間數理模式化(spatial-temporal mathematical modeling)技術,援引都市計畫學的流量管理概念,分析全體使用者的行動流量,並將其以數學模式展現,再藉由軟體的參數設定,使得無線通訊網路能依流量做智慧型調整。
無線通信的訊號是藉由基地台接收及發送,但基地台有固定的訊號傳送範圍,一旦使用者跨越範圍,則另一架基地台會自動更新資料,確認使用者所在位置。當人潮大批流動,大量資料需要被更新時,基地台就可能不勝負荷而當機,「這也是在跨年晚會,手機總是收不到訊號的的原因,」邱大剛解釋。
現觀的軟體則能預測人群的流動,將大量人潮的流動路線,規劃為獨立的區域,「這就能減少資料更新所造成的機器負荷,」邱大剛表示。目前針對上班族的流向預測,現觀的準確度已能達到95%的精準表現。
現觀的軟體不僅預測群體的流動,還能預測個人的動向。一旦撥通電話、發則簡訊,所有的基地台都會開始忙著找人。「若是知道人在哪裡,其他基地台就能空下頻寬,讓頻道空間做最佳的利用,」邱大剛說。
現觀估計,這樣的設計至少能夠減少網路30%~50%的流量。如此一來,節省的成本也相當可觀。「節省空間視各電信公司狀況不定,但據某日本電信公司表示,能為其省下近2000萬美元的支出,」邱大剛表示。
現觀近期剛與日本某行動電信公司達成協議,正在洽談的尚有菲律賓、新加坡、中國的電信公司。國內目前已有兩家電信公司完成測試,據國內某接受測試的電信公司副總表示,測試的結果確實能減少30%~40%的流量。
B型天蠍座的邱大剛,有其執著天性。「大剛作任何事都能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有的孩子需要督促,我倒希望他收斂一點,」邱大剛的父親,也是現觀大中華區總經理的邱丕虎說。
邱大剛的執著,表現在求知的企圖上。邱大剛與電腦的結緣,是小時候身為音樂教授的母親為了譜曲,買了家中第一台電腦開始。一路從最早的小教授到現在的windows,「我可說是伴隨整個電腦發展歷程長大的,」他說。
1992年台灣還沒多少人懂網路時,當時還高一的邱大剛就為此深深著迷。「那時Web還沒發明,台灣相關資訊貧乏,我就自己找原文書籍閱讀,還上網找駭客(hacker)聊技術,」他說。
直到1997年台大才開設相關課程,但1994年邱大剛就已完成他的第一個網站。之後,他幫助台大建立內部網路(Intranet)及獅子吼BBS電子佈告欄,也是第一屆台大WWW(全球資訊網)小組負責人。「邱大剛聰明、靈活又有活力,學生時代的他在執行技術上的表現非常優秀,」台大電機系教授陳銘憲說。
MIT鼓勵創意
由於對網路科技的迷戀,邱大剛選擇進入美國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在邱大剛大三升大四期間,台大教授賴飛羆推薦他參加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在校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甄選,在全球個位數的名額裡,邱大剛雀屏中選。這段期間,他們在大中華區首席工程師饒仲華的引導下,思考兩、三年後的業界發展。這個經驗,不僅擴大他的視野,也奠定邱大剛繼續深造的決心。
十七年前多媒體還是個異數。「很難想像現在多媒體有這麼紅,」邱大剛說。當初MIT成立 Media Lab從事多媒體研究,一些學究還當作是個笑話,認為多媒體是迪士尼的事,不是MIT的事。
早先台灣飛利浦打算朝多媒體發展,還被荷蘭總公司裁撤,但是MIT就是看到它的潛力。「多媒體的研究是跨領域的,不僅有電腦技術,甚至認知心理學等學門都必須涉足,」他說。
MIT是個讓邱大剛恣意作夢、讓夢成真的地方。邱大剛表示,比爾蓋茲今年大談的『TV不見了』,一年多前就曾有台大學弟在網路上發表過,在當時可被大力批判。engineering(工程)導向的台灣,欠缺的就是創意的激發。
但在MIT,「這裡尊重任何違反直覺的思考,」邱大剛說。無論是多麼天馬行空的創意,在這裡都絕對受到重視,「不怕點子多,就怕沒點子。」
MIT不僅鼓勵創意,更藉由與產業界的互動,將理論商業化。2000年,北方電訊(Nortel)的CTO(技術長)傑夫德(Al.Javed)拜訪邱大剛的論文指導教授梅爾思(Pattie Maes)時,提出了管理行動流量的構想。隨後,邱大剛拜訪日本J-Phone的董事總經理湯普森時,他也表達了行動管理流量是目前電信業者所遭遇最嚴重的問題。
正好邱大剛在MIT專研的時間空間數理模式化技術,可以應用在行動流量的管理上,因此他就設計了這套軟體,並以這套軟體參加MIT校內的「50K創業競賽」,獲得準決賽優勝。
好漢齊聚展抱負
毅然創業,邱大剛認為這是該做的事。「既然握有能幫助業界解決問題的技術,為何不自己出來試試?」他表示,十年前,MIT的畢業生90%進大公司;現在,90%選擇小公司,為的就是找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年輕」就是本錢,不是障礙。1998年的網路熱潮,台灣的青年創業家紛紛崛起,但伴隨網路夢碎而殞落,青年創業曾被大家強力質疑。「這的確是負面的影響,」邱大剛說。
最壞的時代,也就是最好的時代。他表示,國外類似的例子倒是屢見不鮮,「不管是美、日等國,絕不會因為年輕創業,而抱質疑的態度。」
投資者及客戶的著眼點在現觀的發展潛力,而無視邱大剛的年輕。去年現觀還被邀請加入日本NTT DoCoMo的DLP(DoCoMo Location Platform)技術聯盟,這是個經NTT篩選組合全球知名電信相關公司而成的組織,而現觀的資金來源甚至包括日本的丸紅商社(Marubeni,世界前二十大企業)。
現觀的創業之路,有堅強的創業團隊做靠山。「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路英雄,齊聚在此一展抱負,」邱大剛說。現觀的團隊僅十五人,但可是各方精英。成員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奧林匹亞連續兩年數學金牌得主齊士肯努(Constantin Chiscanu)、美國洛杉磯世界發明獎得主邱大倫及來自於諾基亞、朗訊等國際知名公司的工程師,可說是量小質精。
「選擇這裡,就是能讓我做想做的事,踏上國際舞台」,現觀產品經理廖苓卉說。她是台大電機學士及MBA(企業管理碩士),先前任職IBM(國際商業機器)的她,曾獲全國物理競賽銀牌。而來自美國的法拉第(Joe Faradi),之前則是美國ATG的軟體架構工程師,隨著台灣妻子來台定居,加入現觀,就是看準這是能登上國際舞台的軟體設計公司。
頂尖的顧問陣容,是現觀探知趨勢的風向球。現觀的顧問有MIT的教授梅爾思,她也是被微軟以一億美元買下的Firefly Networks的創辦人,《時代雜誌》數位版還選她做為「高科技世界頂尖的五十位先鋒」。另外,現觀的顧問還包括北方電訊的前日本總裁Norio Murakami、歐洲Vodafone Connex電信公司的創辦技術長、1999年被Oracle(美商甲骨文)買下的 E-Ticket公司的創辦人Geoff Mamlet、台灣和信超媒體的執行長張安平及台大多位教授。「他們提供豐富的業界經驗,及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讓現觀一直走在世界最前端,」邱大剛說。
創業維艱,家人給予無條件的支持。邱丕虎之前擔任和信集團相關企業總經理,兒子創業,他無條件以二十八年嫻熟的行銷及財務經驗,助他圓夢。「憑藉父親的經驗,正好能補足我缺乏經驗的劣勢,」邱大剛說。前一陣子,現觀還出現商業間諜刺探機密,就是靠邱丕虎洞穿,才不至於出現危機。
邱大剛的弟弟邱大倫,則是洛杉磯世界發明獎得主,也擔任現觀的工程師,「能幫助自己的哥哥創業,是件幸福的事,」從小跟著哥哥一起拆東西研究的他說得靦腆。
現觀目前面對的困難不在技術,而在於誰願意開一扇門試試。「技術是一直不斷突破,但是客戶願不願意嘗試才是關鍵,」邱大剛說。由於從主機端架設軟體測試,可能會有影響主機運作不穩定的風險,電信業者嘗試意願較低。「但我們已經設計將軟體獨立於連線的網路外,避免風險產生,」他信心滿滿地表示。
選擇未來戰場,現觀應該瞄準日本。台大商研所教授江炯聰則認為,就算系統商願意去嘗試,但軟體還是需架設在硬體設備上,設備商願不願意配合亦是一大關鍵。「日本的設備商配合系統商的程度較台灣高,應該是塊值得拓展的市場,」他說。
商品需要行銷來推動,現觀未來採取的行銷策略,決定化敵為友,與設備商合作。「現觀若能成功,衝擊最大的將是網路設備商,」蘇佑毅說。
由於現觀藉由軟體管理流量,勢必會減少硬體的更換。「但是設備若能bundle(包裹)我們的軟體出售,可能會更具有競爭力,」邱大剛解釋。
年輕創業的邱大剛,離成功還有一段路要走,成敗也尚難以定論。無論是系統商還是設備商,都不斷推陳出新,苦思如何提昇效率,「現觀也將面對系統商、設備商及一些獨立顧問公司的強力競爭,」江炯聰說。
舞台剛上,邱大剛對於創業成敗其實並不拘泥,自認賺大錢不是主要目標,「能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他為這個決定下了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