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25年的健保資料庫,是台灣最具經濟價值的「大數據資料庫」,陸續釋出供產業界進行創新應用。與健保署默默合作半年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所打造的「AI醫療雲平台」,這次瞄準哪些商機?
累積了台灣長達25年病歷資料的健保資料庫,一直以來,都被各界視為台灣最具經濟價值的「大數據資料庫」。可惜的是,礙於台灣法令限制,健保資料庫與產業的結合應用,長年都仍僅停留在規劃階段。
不過,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健保資料的保護對象其實並不包含「非自然人(逝者)」。換言之,只要健保署能將「非自然人」的健保資料單獨釋出,業界便能擺脫個資法的限制,作出各類的創新應用。
10月27日上午,健保署舉辦的「健保資料人工智慧應用研討會」上,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就在今年10月初,行政院通過相關修法,健保資料庫中350萬筆「非自然人」(逝者)的就醫資料,將提供產業界使用。
而會中,應邀出席的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當屬業界超前部屬的最佳代表。早在今年年初,林百里就已向健保署提出申請,表示有意為「非自然人健保資料庫」的應用研發,可說業界跑第一。
然而,外界好奇的是,與健保署默默合作了半年的林百里,究竟有什麼令人驚喜的布局?
「雲平台」30分鐘完成「肺癌分析」
這個問題的謎底,就是一套名為「人工智慧醫療雲運算整合平台(簡稱雲平台)」的系統,希望透過這個雲平台,能為使用者快速客製化數據,以打造有利健保資料價值的環境。
原來,健保署釋出的這套「非自然人健保資料庫」,雖然堪稱全球最完整的健保資料檔案,但也因為其資料過於完整,導致資料總量龐大,且資料結構複雜,讓操作者在數據的處理上耗時耗力。
「過去研究人員光撈資料、處理資料,就得花上好幾天,」負責本次雲平台專案開發的廣達電腦事業部處長宋振華表示,有鑑於健保資料結構的高複雜性,廣達與健保署溝通後決定,第一步就是要讓這份珍貴的資料庫,更具有近用性。
既然不可能改變資料結構本身,廣達選擇的方式,就是率先寫好一套超完整的索引工具。
點開這套「雲平台」,使用者介面如網購平台般簡單易懂。數百種的病症、分析方式、演算法一目了然,只要「一鍵」點選,就能快速產出報表結果。
以搜尋肺癌病例,只要在搜尋欄位輸入國際疾病分類標準中的肺癌疾病代碼,就能快速篩選出所有罹患肺癌的患者資料;接著,再從治療方式的欄位,挑選不同的治療方式,並選擇欲分析的方式,便能立即產出一張不同治療方式下,肺癌病人存活率的分析圖表。
「如今,從撈資料、建模、AI演算到輸出圖表,只要30分鐘,」宋振華表示,透過這套系統,不僅能加快研究進程,透過標準化的輸出模式,更能降低跨團隊間的溝通門檻。
健保資料開放產業參與,藥廠、健身、保險業都能用!
計畫負責人之一、衛福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高豐渝則指出,除了提高資料庫的近用性外,「雲平台」本身的功能也極具彈性,使用者若會寫程式,還可以自行更動「雲平台」的既有功能,以符合自行所需。
談及更多元的跨界應用,衛福部健保署主任秘書葉逢明則表示,自本月開始,這份資料庫的使用,將不再侷限學術、醫療單位,而是擴及到所有醫療健康的相關產業。
「健身業、藥廠、保險業我們都歡迎來嘗試,」葉逢明向業者喊話,希望各行各業與健保署共同探索健保資料庫的開放與應用。
不過他也強調,健保資料乃大眾財,取之於民也應用之於民,待未來相關商業模式成熟後,健保屬規劃,將把部分利潤以全民健保基金的方式,回饋給全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