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鏈加速併購台鏈,是否將導致台灣供應鏈空洞化?遠見雜誌舉辦「紅色供應鏈現象與建議座談會」邀請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前立法委員/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許毓仁、文匯法律事務所所長楚曉雯,以及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詹文男深入探討此一議題。
緯創、可成等一線台灣蘋果供應鏈大廠,接連敲定將旗下在陸廠房售予立訊及藍思等陸資,震撼市場,其實根據統計,光是今年陸資「繞道投資」台灣關鍵產業金額已達561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從2016年至今更是累積超過千億元。
「陸資對台投資野心從未平息!」文匯法律事務所所長楚曉雯表示,從2016年後,陸資改變策略,開始收購台資台企大陸子公司案件高達10幾件,實務上以收購台企大陸子公司股權或資產,並透過高階管理階層相互兼任方式,進行技術移轉及資訊共享,與台灣製造業之關鍵廠商進行合作。為什麼「繞道」投資成為巧門?其中關鍵為經濟部投審會規定,台企轉讓在中國之子公司股權予陸資非投審會審查之事項,只需於轉讓後兩個月內「事後報備」,不需要經過審查。
關於紅鏈與台鏈間競爭布局,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今年陸資動作頻頻,主要還是因為美中貿易戰火讓「去美化」、「去中化」成為產業再也回不去的趨勢,美中惡鬥讓品牌廠改變供應鏈策略分散風險;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詹文男也呼應,「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時代來臨,台灣廠商應該思考的不是選邊站,而是如何在美中兩套不同系統中佔到最關鍵有利的發展位置。
詹文男認為,業者比政府更在乎營業機密,更保護關鍵技術,會售予陸資的絕對不會是最核心的技術;對此,前立法委員、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許毓仁也強調,台灣應該抓牢關鍵且領先的上游高科技產業,而讓市場分散的下游零組件產業交由自由市場來決定。
台廠轉守為攻布新局 拚創台灣下一個台積電
如何在美中夾擊中突破重圍?王健全認為,「法規限制是防禦策略,產業發展應該是主動出擊!」因此,他建議,從AI、5G的核心技術擴及到終端應用,包括傳產、服務業、光通訊及醫療等領域。詹文男也表示,台廠最大優勢就是能彈性及快速應變自由市場競爭變化,應調整腳步從偏硬輕軟到提供解決方案;由輕品牌重代工轉為品牌和通路與時俱進;重實體輕虛擬轉為重視跨境等數位通路,「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
許毓仁提醒,中國並沒有因為美國在市場強力打壓,而降低在全世界吸金的能力,中國公司在全球百大獨角獸公司中就有31家,總市值超過2570億美元,顯見中國仍然透過各種技術及應用在全世界吸收資本不斷壯大,反觀台灣好像就只剩下台積電,對產業發展並不健康,他建議,法規對產業發展都是箝制,政府反而應該鬆綁台灣新創產業到國外上市募資,創造台灣的下一個台積電。
防禦與攻擊並進,政府「政策法令」應與時俱進
不過,楚曉雯也再度強調「防禦是根本」,包括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國也都在近期紛紛加嚴控管陸資,都是因為感受到陸資對其本土產業的威脅與日俱增,台灣與大陸關係緊密,近來情勢升溫,更應該優先考量以國家安全的概念來保護機敏產業,不能在強調產業發展的同時,忽略了替國家安全把關。台商各產業長期在海外努力打拼所累積的成果,是下一波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若讓我國競爭對手挾其雄厚資本,連人帶廠一併買走,並從中套取技術,以複製台灣產業鏈之成功經驗,對於台灣整體競爭力斲傷極大。她呼籲政府應及早正視這個現況,全面體檢實務面及法規面的漏洞,增加審查密度,在鼓勵產業升級與基於維護國家安全、關鍵技術及整體產業競爭力等目標而協助把關之間取得平衡。
對此,另三位產業觀察家也認同,政府應優先保護國家安全關鍵產業,但也應積極鬆綁台灣本土資金注入新興產業市場,布局以半導體、AI、5G等核心技術為主的跨領域整合應用,建設智慧基礎設施,趁著美中貿易戰的危機中找出轉機,讓台灣產業再度甩開對手的步步進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