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有人戲稱IC代表印度人(Indian)和中國人(Chinese),因為在全球IC產業中,中國人攻占硬體最大供應市場,印度人獨霸軟體,每年外銷近40億美元。
位居美國高科技重地的加州矽谷,是孕育這兩類人才的搖籃,隔壁的史丹福大學和鄰近的柏克萊加大,更把亞裔科技人才,尤其是印度工程師和中國工程師,當成國際人才移動的重要研究對象。
今年4月19日,《紐約時報》刊出柏克萊加大女教授薩克瑟尼安Annalee Saxenian的調查,這位專研矽谷創新、並多次訪問新竹科學園區的學者,曾經寫過《區域優勢》一書(天下文化出版中文版)。她在報告中指出,美國留學、矽谷創業的華裔和印裔,早已開始把「矽谷創業文化」帶回家鄉。
過去,亞洲國家對留學生赴美一去不返,稱為「人才外流」;八○年代,這些留學後已有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開始「人才回流」。Saxenian的這次研究,又提出了另一個新名詞:「人才交流」(brain circulation)。
人才交流,是指一批出生於亞洲,留美後在矽谷高科技區創業的人,利用他們多元文化經驗的優勢,回到母國去開發潛力無窮的廣大市場;這批亞裔創業者通常把研發和育成中心留在矽谷,把生產工廠放在中國或印度。
她調查了矽谷兩千三百位華裔和印裔專業人士,其中四成曾協助過母國產業發展,和官方關係良好;76%的印裔和73%華裔專業人才會考慮回到家鄉創業。
她特別提到,「他們不只是回家鄉設廠,更帶回去矽谷的『創業文化』,」例如:強烈競爭、高度壓力、股票選擇權等「創業工作心態」。
無獨有偶,今年3月,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的印裔訪問學者多山尼(Rafiq Dossani),也公布了一項針對一萬名矽谷華裔和印度裔工程師的「人際網絡」大調查。
多山尼的這項研究指出,由於相同血緣和特有文化,華人和印度人組織了不少高科技社團,在矽谷形成特殊族群。他們彼此較有互信,訊息頗能互通,人才和資金也可互助,創業的機會和意願就更大。
這更印證了Saxenian的「人才交流」說法已展現了成熟的趨勢。
其實早在1995年,趨勢專家約翰‧奈思比在他的《亞洲大趨勢》一書中,就提出「全球華人網絡」將是二十一世紀的新觀念和新名詞。只是在全球科技產業稱霸的大趨勢中,「I」和「C」所代表的印度人和中國人,更充分掌握了人際網絡的特質,發展成另一種「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