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借鏡丹麥,屏科大重振台灣養豬王國雄風

陳怡如
user

陳怡如

2020-09-30

瀏覽數 62,550+

圖 / 推動科技農業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也是培育台灣養豬人才的搖籃,期許台灣在畜牧上的專業知識可以系統化延續傳承。
圖 / 推動科技農業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也是培育台灣養豬人才的搖籃,期許台灣在畜牧上的專業知識可以系統化延續傳承。

熬了23年,台灣終於在今年七月從口蹄疫疫區中除名,即將重啟生鮮豬肉外銷;緊接著在八月,政府宣布開放含美豬進口,一時間,台灣的養豬產業成為熱門話題。面對出口與進口的雙重考驗,台灣豬肉品想要提升競爭力,新生代的「人才」正是注入活水的關鍵。

來到屏東內埔,這裡是培育台灣養豬人才的搖籃。長年推動科技農業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在2018年獲得教育部補助,與丹麥達爾姆農業學院合作,2年來共送出12名老師和28位學生,赴丹麥學習專業知識,並在當地豬場實習,「回台後這些師生就能當做種子,把新觀念、新技術帶回業界,」屏科大校長戴昌賢說。

之所以向丹麥取經,正因為這個童話王國是世界第一的養豬霸主。丹麥全國只有568萬人,人口是台灣的四分之一,每年出口到國際市場的豬隻卻高達3000萬頭,不僅效能是台灣的3倍,更占全世界出口量25%,是世界第一的豬肉出口國。高育成率是丹麥養殖效能的重要關鍵,每頭母豬的離乳仔豬的存活數,高達32隻,對比台灣只有16隻,高達兩倍之多。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戴昌賢校長。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戴昌賢校長。

送師生遠赴丹麥,向養豬王國取經

丹麥過人的養豬成績,背後是由許多原因組成。不論是傳承幾代的家族事業,每位經營者都需接受正規農業學校五年半的紮實訓練,員工則是三年。而台灣則大多是子承父業,只要擁有畜牧場登記就能養殖,專業知識無法系統化延續。

參與第一屆計畫的種子教師、屏科大獸醫系教授邱明堂指出,丹麥相當注重疾病防治,不僅豬舍採用密閉式管理,進出人員也嚴格執行衣服更換、動線控管,全國高達六成豬舍都屬於最高級SPF,也就是無特定病源。反觀台灣不僅是開放豬舍,進出人員僅靠踩踏消毒水,就連穿梭豬場間的運輸車和化製車,也是傳染疾病的破口。邱明堂認為,若能降低傳染可能性,加上屏科大疫苗所的助力,未來更有機會提升台灣肉品安全。

屏科大獸醫系邱明堂主任。

屏科大獸醫系邱明堂主任。

在飼養管理上,丹麥的精確化,光從「紀錄」就能看出。屏科大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沈朋志說,「白板文化」是丹麥豬場的小撇步,詳細記錄所有豬隻狀況,甚至會在豬隻身上噴漆做記號,讓飼養人員交班時快速掌握現場。有別於台灣大多採經驗記憶,這點非常值得效法。

在廢棄物處理上,丹麥透過成熟的還田制度,解決豬糞尿問題,同時打造沼氣發電廠,讓廢棄物變黃金。面對缺工問題,則採用自動化、機械化,若經營相同規模的豬場,丹麥所需人力只要台灣的三分之一。丹麥豬場更是團結一致對外,「台灣每個人家裡都有『葵花寶典』,資訊不夠公開透明;丹麥所有管理know how全都願意分享,有錢大家賺,」沈朋志說。

屏科大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沈朋志。

屏科大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沈朋志。

「總結來說,丹麥從疫病管控、法令規範、農民投入、飼養育種到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全都環環相扣,甚至還有專業部門研發畜牧場使用的工具和器械,在教育單位也有職業學校專門培育人才,種種原因撐起丹麥養豬王國的稱號,」邱明堂說。

屏科大老師參訪疾病診斷中心,獸醫只負責診斷及開處方,不介入藥物買賣。

屏科大老師參訪疾病診斷中心,獸醫只負責診斷及開處方,不介入藥物買賣。

培養產業生力軍,不乏畜二代 

而屏科大的人才培育計畫,就是要打破現有壁壘,為產業注入改變的活水。戴昌賢強調,正因為養豬產業鏈如此龐大,因此這個計畫不限科系,全校學生都能申請,納入更多跨領域人才,不少學生更是畜二代,直接能把所學帶回家裡。

今年剛從屏科大動畜系畢業、正在攻讀台大動物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的蘇揚,參與去年的培育計畫,家中經營的中央畜牧場,已有超過40年歷史。他從幼稚園開始就進出豬場,從小就打定主意要接手家中事業,丹麥經驗對他來說是重要養分。

屏科大學生赴丹麥豬場實習。

屏科大學生赴丹麥豬場實習。

「當你可以現場實際操作,並且跟老闆本人直接交流,印象會非常深刻,並且激發非常多的想法。到底丹麥跟台灣哪裡不一樣,這個思考對我很重要。」蘇揚的爸爸蘇朋對兒子去國外吸收新知極力支持,回來後兩人常交流丹麥作法,更在兒子建議下,打算先從改良畜舍開始,而第一階段即更換透氣通風的地板。

同樣也是畜二代的陳建瑋,與動畜系碩班畢業的蔡智翔曾先後到丹麥學習,蔡志翔畢業後加入陳建瑋家中經營的亞洲畜牧場。兩個同樣受過丹麥訓練的人,理念相近、溝通無礙,「我們討論都是用數據,直接把成績攤開來看,」陳建瑋說。

經過丹麥洗禮,兩人加強豬舍的數據紀錄,「單就仔豬死亡的紀錄,就會詳細記錄死因以及時間,」蔡智翔說。他們發現,七成的小豬死亡,多半為前三天被壓死,代表要特別照顧新產小豬;如果是出生第二、三周才死亡,就要注意母豬狀況或溫度控制。藉由詳細管控數據,讓豬場的死亡率從去年的12.7%成功降低至10.6%。

除了送師生赴丹麥,屏科大也邀請丹麥老師來台,結合校內與國內相關產業師資共50位專家,開設暑期專業培訓課程,招募高中職、大學、畜產試驗所及其他畜牧相關業者,兩年已培育340位學員。

畜舍設計小組討論報告 Dalum提供專業建議。

畜舍設計小組討論報告 Dalum提供專業建議。

以目前進入職場的3位學員來看,他們借鏡丹麥經驗,將配種策略、仔豬代養制度以及飼養管理與疾病控管系統導入業界,使任職的3家豬場收入增加多達1.53億元。

而目前就讀動畜系兩位學生廖詩庭和張凱鈞,同樣也是畜二代,未來也都打算進入家中豬場。同樣表示在丹麥的所見所聞,雖然都不是非常高冷男已觸及的學問,反而普遍且隨受可得生活知識,實用性高又不難執行,例如廖詩庭同學,分享丹麥代養制度中發現的問題,母豬在授乳其他非親生小豬時可能產生排斥而不願餵養,丹麥的豬場主人便會讓母豬喝一點啤酒,幫助豬隻放鬆情緒而有助於帶氧其他小豬,廖詩庭回到家後,運用了這樣方式在自家母豬身上,證實了確實有幫助。

獸醫所徐峰陽同學認為,很多疾病並非單一原因所造成,許多問題還是要回歸到最基礎的飼養管理上,「讓獸醫不單是專注在疾病診斷上,而是能從最前端的飼養管理開始了解,才能夠準確的判斷豬隻的病源或是其他傳染疾病,有效診斷及防治或是在發生傳染病時能及時控制。」

屏科大參與計畫的師長及同學與Dalum老師與DALUM農業經濟學院合影。

屏科大參與計畫的師長及同學與Dalum老師與DALUM農業經濟學院合影。

「屏科大培養的生力軍,目標是讓台灣的養豬產業,從綜觀概念養成、到設備、疾病防治、肉品加工、產銷等,都能做大幅度調整,這也是一種浴火重生,希望讓台灣傳統的養豬業,逐漸扭轉過去依循的守則,」戴昌賢說。

屏科大學生赴國外實習時,與丹麥豬場工作夥伴相互交流。

屏科大學生赴國外實習時,與丹麥豬場工作夥伴相互交流。

成立樞紐平台,讓丹麥技術落地生根

雖然丹麥有成熟的養豬技術和制度,但沈朋志也強調,「我們是要借鏡丹麥,不是模仿丹麥。」台灣有自己的產業特色和氣候環境,如何讓轉化丹麥經驗,讓它適用台灣才是關鍵。也因此,屏科大著手成立「熱帶養豬技術諮詢培育中心」,身為計畫主持人的沈朋志表示,這個中心有三大目標,第一是人才培育,招收國內外學生與業界人員,且先以鄰近台灣的亞熱帶新南向國家為主。

第二是技術開發,以「歐規智慧福利化豬舍」為藍圖,將校內原有的3棟畜舍,改建為國內大專院校唯一符合歐規、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適用的智慧與福利兼具的現代豬舍,預計在明年(2021)年中完成,計畫未來二至三年擴至7棟畜舍,打造全國第一的實習示範場域。

第三是諮詢輔導,原先透過計畫組成的教師團隊,現已完成2500件產業諮詢服務,未來規劃輔導工作更全面完整,農民可付費申請,聘請團隊專家至現地診斷,針對個別問題對症下藥,建立客製化的SOP流程,亦能在面對未知的突發疫病有更快的發現及對應。

戴昌賢表示,其實送台灣人才去丹麥交流,屏科大不是創舉,但關鍵是要形成規模制度,「以往養豬先進們回來後,大多是孤軍奮戰,新知無法延續,幾年後就中斷了,這次屏科大成立中心,可以真正把丹麥技術落地生根。就像起火燒柴,如果只是零星火苗,閃閃微光熱度一下就消散了,所以要集中力量,點燃的星星之火才有機會整把燒起來,形成規模才能翻轉現況。」

戴昌賢更進一步指出,「未來屏科大可以扮演重要的樞紐平台,不管是產官學都可以利用這個平台互相交流,持續精進台灣的養豬產業。」在重啟外銷的大好時機,屏科大早已鏈結資源,成為台灣養豬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力量。

赴丹麥觀摩實習後,師生辦理成果分享研討會。

赴丹麥觀摩實習後,師生辦理成果分享研討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