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最濃的緣是血緣,最廣的緣是水緣。」十年前,中研院蕭新煌教授做過一個調查:「想到水,就想到什麼?」結果近一半的民眾回答,「家中的自來水。」證明水和人們生活的接近性。
近日以來,「水」的問題成為新內閣被炮轟的靶子,因為桃竹苗地區旱災,直接影響到新竹科學園區用水,政府休耕決策的延誤,平白損失了老百姓達新台幣4億元的錢。
竹科缺水至少已連續三、四年了,台灣的水荒問題數十年來也未曾間斷;最嚴重的一次是1993年10月。當時台灣一南一北,基隆雨港成了乾港,連續三個月乾旱,不少民眾要跑到台北「生活」;高雄不僅缺水,飲用水向來都得買來喝,沿街賣水成為另一種奇景。水資源局也公布全台十六座主要水庫蓄水量只有四分之一。
十年前的水荒,《遠見》曾經做過兩次封面專題報導,當時就提出台灣嚴重缺水的預警:「照六年國建計畫,只有大台北地區在2020年以前不會缺水,中部地區供水只能維持到1996年,南部地區則到2001年。」
最近,又收到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所出版的《變遷中的福爾摩莎二○○二》一書,對於台灣的水資源規劃有更新的報告。
根據這份報告,1999年,台灣水源來自三處:全台一百五十一條河川,提供了38%的水;其次是地下水占34%;剩下28%的水是從水庫來。
儘管台灣經濟有賴工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但農業用水仍高居72%,其次是一般生活用水,是18%,工業用水僅占10%。
長期以來,水源都有隱憂。台灣雨水還算豐沛,但分配不均,利用率只有22%,每人每年雨水分配量僅占世界平均值的七分之一;地下水則被大量超抽,造成地層下陷;水庫的興建,抗爭太多,困難重重,美濃水庫擱置就是一例。
面對水的供給和需要失調,民進黨執政後,大改國民黨「興建水庫或大型水資源設施」的政策,而著重在「以調度管理為優先」。
這次水荒問題大概出在「調度管理」上,首先,預警系統是否完備?預警時間是否正確?其次,決策系統是否警覺?決策者對優先次序的判斷是否恰當?速度是否掌握?執行品質是否確實?
如果這套決策機制無法有效地執行,「調度管理為優先」的水政策隨時都會出狀況;更嚴重的是造成惡性循環,老百姓的納稅錢和企業納的稅也可能會像水荒一樣——稅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