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可以寬容,但不能縱容!錯誤行為即使再小,也要先制止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9-15

瀏覽數 60,95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編按:
過分寬容會導致犯錯的人失去約束力,而最終受到傷害的,往往就是那些抱著「無所謂」態度的「好心人」。(本文摘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一書,以下為摘文。)

梁實秋翻譯的《沉思錄》中有這樣一段話:「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要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不能分辨善與惡。但是我,只因已了悟那美麗的『善』的性質,那醜陋的『惡』的性質——那和我很接近的行惡者本身的性質,他不僅與我在血統上同一來源,而且具有同樣的理性與神聖的本質,所以我既不會受他們任何一個的傷害(因為沒人能把我拖累到墮落裡去),亦不會對我的同胞發怒而恨他;我們生來是為合作的,如雙足、兩手、上下眼皮、上下排的牙齒。所以彼此衝突乃是違反自然的,表示反感和厭惡便是衝突。」

《沉思錄》的作者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認為,人們應該盡量避免衝突,保持合作的態度。這個思想一直被視為是寬容的最高境界,也是許多人為人處世的不二法門,但是其實大家都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將寬容理解為「無條件的寬恕和體諒別人」,而這樣的寬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等於是縱容。

這種過分寬容往往包含兩個層面:第一種是管理式的寬容,它的基本形態是管理者對於被管理者的錯誤視而不見,或者不給予必要的懲罰。比如父母的溺愛會導致他們對於孩子犯下的錯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可以肆無忌憚的犯錯或者做壞事,而通常這種寬容的說辭是「他們年紀還小」。

企業的管理者也會出現管理上的放縱,有些主管對於員工的一些錯誤行為表現既不贊成也不反對,這其實就已經是某種程度的縱容和默許。主管們會有這樣的消極態度,有時候是不想要「多管閒事」,有時候則是認為員工所犯的錯誤稀鬆平常,根本沒有必要「小題大做」,在他們看來,這一切根本沒有什麼。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石先生開了一家化妝品公司,剛創業時,公司發展一帆風順,心情愉快的他對員工的管理也就比較鬆散。他其實並不喜歡員工拍馬屁、百般諂媚,也看不慣這種人,但是看在公司前景大好之下,他並沒有太在意,始終對那些喜歡拍馬屁的員工保持寬容。

後來,石先生因為投資失敗,導致公司瀕臨破產,岌岌可危之下,公司管理不足的問題也被徹底放大,其中拍馬屁的文化就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發展。

他後來回憶:「我不喜歡別人拍馬屁,對愛拍馬屁的人非常反感,原因很簡單:一個有本事、心理健康的人,不會想要藉此獲得重視和提拔,只有那些心術不正、想不勞而獲的人才會來拍馬屁。當年我投資新生意失敗瀕臨破產,公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我下定決心,要趕走那些愛拍馬屁的人。之後我東山再起,就和公司各個部門講明,只要發現誰在拍馬屁就當場罰款一千元,因為拍馬屁會把管理者寵壞。」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第二種過分寬容是道德上的寬容,其基本形態是受到傷害或被攻擊的一方,對於發起攻擊或者犯錯的另一方保持妥協。簡單說,當某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他人侵犯利益時,會選擇包容對方不追究。這樣的人通常不會對別人的過分行為產生太大反應,反而會不斷告誡自己「沒有關係」、「事情都過去了」。

這種寬容會導致自己愈來愈被動,第一次發生狀況時可能只會輕描淡寫,「他們做的事情不太合理」,並且認為這些事情不值得追究下去;第二次再發生時,會覺得「這些行為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只是問題還沒那麼嚴重;直到發生第三次時,就會痛苦的發現,對方所做的事情已經讓人感到危機重重。

此外,還有一種寬容屬於社會性的寬容,也就是漠視社會上一些不道德的行為,抱持「事不關己,己不操心」的態度,這樣的人的說辭通常是,「他們也不想這樣做吧」、「習慣就好」,而這樣的寬容態度也關係著社會責任感的問題。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ixabay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ixabay

過分寬容會導致犯錯的人失去約束力,而最終受到傷害的,往往就是那些抱著「無所謂」態度的「好心人」。作家李敖說過一段話:「人不能太善良,如果事事太大度和寬容,別人不會感激你,反而會變本加厲。人就應有點脾氣,過分善良會讓自己丟失自己的價值和尊嚴。有句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凡事適可而止,善良過了頭,就缺少心眼;謙讓過了頭,就成了軟弱。」

為了避免出現縱容他人的情況,我們必須適當表現出自己的強勢,並且想辦法設置一個寬容的底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應該對錯誤的行為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做錯了就懲罰,才能有效減少和制止犯錯行為的出現。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從錯誤行為還只是小事情時就開始制止,不能因為對方的錯誤微不足道或是不造成影響就一味包容,因為大錯誤常常就是從小事情開始的。對於小錯誤、小矛盾的包容,會助長犯錯者的氣焰,讓他們形成錯誤的價值觀,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一書,周維麗著,發光體出版。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一書,周維麗著,發光體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