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麥當勞力圖重振雄風

吳佳音
user

吳佳音

2002-04-01

瀏覽數 19,850+

麥當勞力圖重振雄風
 

本文出自 2002 / 4月號雜誌 第190期遠見雜誌

回首2001年,麥當勞叔叔真是笑顏難展。

今年2月初的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全球速食業巨擘麥當勞在美國的龍頭地位備受挑戰。以潛艇堡聞名的Subway restaurant,店面數目已超越麥當勞,成為全美最大的連鎖餐廳。截自2001年年底,Subway在美國擁有一萬三千兩百四十七家店面,比麥當勞多出一百四十八家。

由於麥當勞在美國本土已有超過一萬家分店,因此並無太多成長空間,去年僅增開約三百家分店,相較1995年的一千一百三十家相去甚遠;麥當勞去年在全球則是加開了一千三百一十九家,低於預期的一千七百家。

2001年最為艱困

但就銷售金額而言,麥當勞去年仍以200億美元在美國市場遙遙領先。麥當勞還分別以旗下的Aroma Cafe、Boston Market、Chipotle及Donatos Pizza品牌,經營一千多家分店,並期許在2002年能夠開張一百至一百五十家分店,並且增加一千三百至一千四百家麥當勞分店。

麥當勞的最高執行長(CEO)格林伯格(J. Greenberg)宣稱,去年是麥當勞成立半世紀以來最艱困的一年。

根據美聯社報導,麥當勞去年第四季的盈餘為2億7190萬美元,即每股盈餘0.21美元,低於前年同期的4億5200萬美元,即每股盈餘0.34美元。扣除特殊項目開支後,每股盈餘達0.34美元,符合Thomson Financial/First Call分析師的預測。當季營收則由去年同期的35億9000萬美元,成長至37億7000萬美元。去年全年盈餘下跌17%,為16億4千萬美元,即每股盈餘1.25美元,同樣低於前年的19億8千美元,即每股盈餘1.46美元。

去年雖正值全球經濟不景氣,但麥當勞盈餘連續五季下滑,反映出這家全球最大的速食業者正面臨不少難題。

早在2001年10月,麥當勞就開始一系列的組織重組措施,其中還包括了裁員。除了減少分店家數,還分別任命了Jeff Stratton、Cathy Martin和Tim Pulido,擔任新設立的Chief Restaurant Officer、Chief Transformation Officer及Concept Development Officer,以加速營業培訓、餐館簡化和評估系統的提高。

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格林伯格自從1998年上台以來,一改強調總部監控的作風,與特許經營者維持鬆散自由的關係,讓他們握有較多的自主權。此一改革確實讓麥當勞展店速度較快,卻因此使得顧客滿意度直線下降,從穩居榜首跌到競爭對手Wendy’s和Burger King之後,更糟的是,連咖啡店和熟食店都來分一杯羹。而此一問題根源即在於格林伯格弱化監控的改革,動搖了麥當勞的立足之本——S(Service,服務)、Q(Quality,品質)、C(Cleanness,清潔)。現在,格林伯格已決心犧牲擴張速度,以求嚴格的標準化。

除此之外,麥當勞並於今年開始推出一系列的減價措施,以期重振雄風。面對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麥當勞採取站在顧客立場最實惠的減價措施,來強調其物美價廉的餐飲。格林伯格並於去年決定裁減美國營運總部行政部門十分之一的員工,相當於七百人,以配合銷價所帶來的資金短缺。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新總裁肩負重任

2002年開春,格林伯格更以斯金納(J. Skinner)取代費爾德曼(A. Feldman),任命斯金納為新任的總裁兼營運長(President and Chief Operating Officer),希望過去委靡不振的一年,能藉由人事調整,為公司在2002年找到新出路。比起從必勝客(Pizza Hut)跳槽到麥當勞的「外來者」費爾德曼,現年五十六歲的斯金納可說是「麥當勞製造」。

為麥當勞效力三十一年,斯金納伴隨著麥當勞一步步成長。到今年,麥當勞已經在全球一百二十一個國家中,擁有兩萬九千家分店。斯金納也幾乎在全球各地遊走一圈,足跡遍及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及中東地區,在上任新職之前,斯金納原是負責歐洲、亞太和中東地區的總裁兼營運長。

沒有人比斯金納更瞭解麥當勞了。柏林伯格對他的評價是,斯金納對我們的顧客和餐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性格堅強、處事公正、有決斷力,能夠成功地帶領麥當勞的團隊,是位值得尊敬的領導者。

然而,斯金納還面臨了許多挑戰。

英國《經濟學人》報導,麥當勞在菲律賓受到很大的難堪。當麥當勞於馬尼拉豎起第一個拱型的黃色招牌時,大家都假定麥當勞將一如往常般主導菲律賓的市場。然而,麥當勞卻碰了一鼻子灰。當地一家速食連鎖店Jollibee選擇對抗麥當勞這個入侵的全球巨人,創辦人Tony Tan拿下了近七成的市場占有率,將僅占有一成六的麥當勞遠遠拋在腦後。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法國。紅遍全球的麥當勞在法國不僅業績一蹶不振,還得砸下大筆銀子,請出法國本土的卡通天王代言,只不過法國人似乎還是不太領情。

鏡頭轉移到戰事上演的阿富汗。在美阿交火之後,身為美國跨國企業一員的麥當勞也成了各地回教徒洩憤的對象,讓半數營收來自海外的麥當勞面臨嚴酷的全球化考驗。

《U.S. Digest》指出,由於麥當勞早已進駐許多美國社區,經營者認為,唯有倚靠海外市場,才能追求高利潤和高成長。一旦海外拓展策略失靈,股東和華爾街分析師皆懷疑其能否生存。

此外,面對顧客一連串的訴訟,包括了素食團體反對使用牛油炸薯條及熱飲燙傷消費者,也讓麥當勞的形象略為受損。如何讓麥當勞橙金透黃的招牌,繼續閃亮在人潮熙來攘往的街頭,將是斯金納最大的挑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