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重現大唐文明風華

徐嘉卉
user

徐嘉卉

2002-04-01

瀏覽數 17,300+

重現大唐文明風華
 

本文出自 2002 / 4月號雜誌 第190期遠見雜誌

一千四百年前的長安城,將在故宮重現大唐文明的絕代風華。

大唐盛世,展覽盛事;「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被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譽為,「今年博物館界的重要大事。」

敢如此誇口,自是因為其中不乏稀世珍寶;「這次唐代文物展有40%高比例的一級品,是歷年來最高檔的規模,」唐代文物展合辦單位《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強調。

古長安是世界首都

一級國寶,跨越海峽登台。大陸過往文物來台展出,一級品至多只占總量的20%,今年主辦單位能引進大陸陝西十二家博物館、考古所收藏的兩百多件文物,其中,又有四十八件為一級品文物,主因是大陸中央政府機關允諾放行。

「這批文物是經過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特准批可,」黃肇松說。

長安是東西方文明匯流的世界之都,因此,這批從西安,即古長安出土的文物,囊括了印度佛教典籍用具、地中海東岸與中亞伊斯蘭教藝術風格的器物。「長安城是全球化架構的世界首都,」杜正勝解釋長安在當時的國際地位。

商業貿易牽引各國文化進入中土,貨幣展出證明此一歷史足跡,這次展覽的各國貨幣,其中,包括日本銀幣、東羅馬帝國的金幣、波斯銀幣……。這顯現長安為絲綢之路起點的地位,說明中國文化版圖在西元七世紀到九世紀間,曾擴大到阿拉伯地區、東羅馬帝國、東南亞、日本、朝鮮半島甚至北非。

藝術無疆界這句話可從各式中亞、地中海風格的琉璃器物得到驗證。以法門寺博物館提供借展的「藍玻璃刻花圖案花草紋盤」為例,其上的主體紋飾「墨赫拉巴」,象徵人魔交戰,闡釋伊斯蘭教「真主所在之處,是最莊嚴神聖的地方」的信仰文化。

此外,佛教更是在以道教為國教的大唐帝國興盛發達。此次展覽有許多佛教古物,其中包括在西安市唐空觀寺出土的鐵造彌勒佛坐像、一佛二菩薩的佛龕造像,以及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教授謝明良認為帶有佛缽含意的黑陶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看到唐人多元文化兼容並蓄,反觀現代911恐怖攻擊跟印度教衝突事件,不禁感嘆,「唐代人民容納異己的氣度是不容易的事。」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在唐朝,品茗已經成為一種十分講究的藝術,因迎佛骨成為台灣民眾新近熟知的法門寺,提供不少金銀茶具來台亮相。例如:銀鎏金天馬流雲紋茶碾與茶碾軸、銀鎏金卷草紋婆羅子等等。「這些金銀茶具,也許武則天喝過呢!」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蔡和璧打趣指出。雖然,依據謝明良的研究,此純為臆測之語,不過,這些精緻茶具隱含了唐代為日本、朝鮮半島飲茶文化源流地位的歷史意義;依故宮的說法,法門寺所提供的文物皆為世界最早、品質最高的宮廷茶具。

唐三彩融合中外文化

各國文化在中土競爭比較學習的成果,以唐三彩最為典型;以西安市中保村出土的「三彩駱駝載樂俑」展品為例,這件作品在技術上,融合雕塑、繪畫與陶藝,其主題內容,描述外來文化在中土引爆的一場音樂舞蹈革命。

「三彩駱駝載樂俑」歌詠盛唐流行的西洋樂風;仔細觀察,八名俑人在駱駝背上載歌載舞,男舞俑拿著笙、笛、箜篌、琵琶等胡樂,漢族女俑舞動霓裳,真是好個太平景象。「這應是盛行於開元、天寶年間的『胡部新聲』,」大陸研究人員周偉州在1978年北京文物所出版的《文物》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

如同三彩陶流融的土色丹青,胡漢不但在血脈上漸漸融合,更在思想文化上蛻變更新。周偉州表示,胡部新聲的樂舞始於新疆地區,傳到甘肅河西後,由河西漢人加以改造,成為融合漢族樂舞特點的嶄新藝術。

唐帝國之所以強盛一如老莊哲學所言「因能納百川而成其大」。做為亞洲文化中心的唐帝國文明,被故宮稱為「天可汗的世界」,其典故來自北方民族給唐太宗的封號。

「可汗是北方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因此,天可汗就是天底下最高君主的尊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黃清連解釋。

唐代文物展,4月20日起開展,除了陳列一件件封存繁華記憶的古物外,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劉育東考證唐代建築,布置展示會場是另一特色;在彷若長安城某一隅的空間中,觀者可以駐足冥想。另外,由空間模擬器製造出來的「虛擬長安」實境,可讓民眾藉著一副特製眼鏡,親身感受與唐人跨越時空共舞的曼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