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一直是台灣的出口大宗,也是創匯主力,創匯金額平均每年都超過100億美元。面對WTO(世界貿易組織)開放所帶來的國內外競爭環境,「台灣的紡織業早就準備好了,」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大東紡織公司董事長陳修忠說。
在紡織產業的廝殺戰場中,台灣紡織業者無論是內守(國內市場)或外攻(國際市場),都取得一個有利的戰鬥位置。
面對國內將湧進更多的外來競爭者,台灣紡織業者從容應戰。
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早在十幾年前開始爭取加入WTO時,便已開放紡織品大量進口,而且關稅還比其他國家來得低。「因此台灣的紡織業者早已適應國內市場的自由競爭環境,」陳修忠解釋。
不過,台灣的市場有限,難以支撐產業的蓬勃壯盛,因此對於台灣任一產業而言,最大的市場利基,不外是著眼於國際。
關稅降低和配額取消是最大利多
有了WTO的護身符,台灣等於找到了大舉進入國際市場的坦途。細分來看,卻是「樂了布匹,苦了成衣」。
一直以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都是各國用以維護國內產業生存的利器。不過根據WTO的相關規定,會員國除了要逐年調降關稅之外,配額也將在2004年12月31日前全部取消。
一旦減低關稅或解除非關稅壁壘,將為台灣紡織出口提供更多的爬升空間。「因為量(配額)和價(關稅)都打開了,當然就有利於銷售,」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臺北辦事處主任李金鎰喜孜孜地說。
目前台灣紡織業的強勢紡織出口品,早已由布匹取代成衣。出口地區又分為配額限制區和非配額限制區。
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科長洪輝嵩詳細指出,在2001年新台幣152億元的出口金額當中,有70%是輸往無配額設限地區(如:中南美洲、大陸、日本等),其餘30%才是輸往配額設限地區(如:歐盟、美國、加拿大等)。
其中,香港(再轉大陸)和美國都是台灣數一數二的紡織出口地區。
香港為台灣紡織品出口的第一大地區,平均都占有約30多%的比例,但其中又有絕大部分再轉進大陸。根據相關報導表示,大陸已承諾將調降超過30%的關稅(台灣紡織品關稅最多為10幾%),並取消非關稅壁壘(如:批文)。
一旦少了關稅和批文的干擾,大陸市場的潛力不容小覷。
李金鎰解釋,大陸的批文就如同「進口許可證」,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台灣紡織業者。因此大陸調降關稅或解除批文,「對台灣的紡織業來說,是加入WTO之後的最大收穫,」紡織相關人員普遍有這樣的共識。
至於繼大陸之後的台灣紡織品第二大出口地區——美國,平均約占近20%的比例,但目前提供台灣的布匹配額卻遠少於實際的出口需求。
回溯1963年台灣成衣業正蓬勃之時,出口至美國的成衣配額多於布匹。但時至近幾年,台灣的成衣紛紛外移(無需使用台灣的成衣出口配額),布匹轉而為主要紡織出口品,「可是美國卻未能配合調整布匹配額的額度,使得布匹出口受限,」紡織業拓展會配額組人員認為加入WTO便可讓台灣布匹的出口不再受到有限配額的限制。
不過,對於講求人力密集的下游成衣業來說,配額限制的鬆綁,卻如同卸下最後一道防線,任憑低工資成衣製造國家的宰割。
在152億元出口金額中,成衣出口約占22億元,其出口地區有高達95%是輸往配額設限地區。因此令人憂心的是,「一旦解除配額之後,台灣成衣廠商很難打贏那些低成本的國家,」洪輝嵩說。
讓「染整廠」根留台灣
可以想見,在國際門戶大開的自由環境下,「優勝劣敗」的競賽法則將更為明確。
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資訊服務部副經理,同時也是紡織產業分析師何介人指出,台灣紡織業的當務之急,便是「濟強補弱」,也就是繼續強化布匹紡織、染整的既有優勢,並補足成衣的成本弱勢,讓成衣走向高附加價值、具有差異特色的商品。
台灣為世界第三大的化纖生產國,占全球產量的11%。上游豐沛的化纖原料來源(六輕擴建,提高石化原料的自給率),輔以中游的純熟加工技術,讓台灣的化纖產品頗具競爭力。
纖維製程的技術優勢就是一項。缺乏天然紡織原料的台灣,為了讓化纖紡織品的穿著觸感能比照天然材質,甚至達到更佳的功能效果,便需進行纖維素質的改良。
舉例來說,圓形中空的纖維橫切面所做成的衣物,就會比圓形實心來得輕盈保暖;三角斷面纖維做成的衣物,可反射光澤,諸如此類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可是要如何同時做到讓纖維愈來愈細,而又不致於斷裂,便是很難的技術了,」力鵬企業總經理林文仲在簡報時特別強調。
染整也是屬於中游加工技術的一環,而且「紡織業的成敗便是在於染整,」李金鎰明確表示。
染整技術的好壞,會影響布匹的觸感品質。「台灣的染整技術已足以與日本、義大利並駕齊驅,」洪輝嵩說。
因此,評估台灣現有的資源條件,加上出口附加價值(單價)的考量,政府應將發展主力擺在「染整廠」的根留台灣。
以2001年聚酯絲的出口為例,聚酯絲原料的平均出口單價為1.28美元;針織成品布則為4.63美元;若到成衣部分才出口,便大幅提升到17.38美元。
為了讓染整廠能根留台灣,政府也採取對策。相關部門除了協助在環保法規上進行調整,減輕染整廠商的經營負擔;更著手設立「雲林紡織成衣加工出口區」,採取經貿特區的概念,就近取得六輕石化的上游原料,在加工區內完成一貫製程,便可直接出口。
無論是布匹或是成衣,轉換最終產品的用途和功能,便是提高附加價值的一種方式。
目前布匹在衣著用、家飾用、產業用的產值分配比例為80:10:10。「但產業和家飾用途的布匹賣價比成衣高,」何介人說。所以紡織中心希望能在2010年達到60:20:20的比例,也就是讓紡織業者能轉到較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至於成衣方面。讓產品走向高單價,以抵銷高漲的人力成本,是成衣業者積極努力的方向。而紡拓會、紡織中心等,就是扮演為廠商進行技術轉移或輔導的角色。
以近期所推廣以不繡鋼金屬纖維原料來製造防電磁波、防靜電等功能性產品為例。「若能將製程技術不斷提升、應用產品項持續開發,相信台灣也具備攻占國際市場的潛力,」金鼎聯合科技纖維榮譽董事長,同時也是不鏽鋼金屬纖維原料製程技術的世界第三位發明人張金石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