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喔!用健康的果寡糖炒菜,都不用放味精,要不要帶兩罐回去參考?」台糖月眉廠賣場傳來產品解說員施榮哲的叫賣聲,吸引許多人一探究竟。
過去以糖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的台糖,雖然面對WTO(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但是卻可以放下糖業的包袱。台糖自1991年開始規劃轉型,從既有技術和資源出發,轉而嘗試精緻休閒觀光、精緻農業和生技產業。
2001年,占台糖營業額36%的砂糖,營收新台幣100多億元,虧損超過60億元;計畫至2007年,砂糖營收降為台糖總營業額的12%。以月眉糖廠為例,過去大量虧損,轉型後,預計2006年營收可達19億元,盈餘3億餘元。
糖廠轉型休閒觀光
加入WTO後,台糖終於不用再做賣一斤糖虧一斤糖的賠本生意,將陸續關閉工廠。台糖總經理鄭鴻財表示,從最盛時期的三十二個糖廠,計畫至2004年,僅剩餘四個糖廠。
糖廠不得不關閉後,原先的員工被迫跟著轉型,投入新的工作事項。
施榮哲原本是台糖月眉廠的工廠黑手,原先拿板手、鐵鎚的手,現在握的是麥克風,賣各式台糖產品。在工廠待了近十年,幾乎定型的施榮哲,學著放下身段,將心態從面對機器的生產,調整到客人至上的服務業。「剛開始一拿起麥克風,臉會紅,手會抖,」現在客人愈多就愈有精神的施榮哲回憶起當初的調適期。
像施榮哲這樣發展第二專長、努力轉型的員工成千上百。大致而言,一個糖廠約有三百至四百名員工,糖廠停工時,只留一半員工在原廠,另一半員工則安排轉業,因此每年台糖都有許多第二專長培訓班開訓,例如餐飲培訓、店長培訓、服務人員管理研習班等。
即使留在原廠的員工,也必須跟著原廠的轉型而改變。因為在農村工作、個性樸實的台糖員工,為了留在故鄉,都會配合公司的轉型。台糖月眉廠副廠長呂鈺玫指出,月眉廠轉型發展休閒觀光,平均年齡四十四歲的員工經過培訓,跟著轉型,例如糖廠的工作人員成為糖廠維護與糖業博物館的解說員;種植、採收甘蔗的農民,改為種植中草藥。
從製糖業轉型服務業的月眉糖廠,雖然辛苦,但點滴累積的成績令人雀躍。月眉觀光糖廠自1999年7月開始營運,第一個月就有盈餘675元。雖然公營事業不如民營靈活,如同綁了手腳和他人競爭,不過遊客從開幕時的五萬兩千餘人,至去年將近七十萬人次,假日一天的遊客平均有一萬人。「好像在西門町一樣,」呂鈺玫開心地形容。
到2000年,月眉觀光糖廠已盈餘5000多萬元,其中主力產品是台糖著名的冰品和生技產品。
冬蟲夏草創佳績
冬蟲夏草是台糖第一個自行研發的保健機能食品,也是熱賣的明星商品,使台糖發展生物科技信心大增。
台糖以自有技術為基礎朝生物科技轉型,生技營收預估將由2001年的9億元提高至2007年36億元,獲利10%至20%。
由於台糖早期製作酵母,自有酒精發酵技術,因此以相同原理培養冬蟲夏草菌絲,做為台糖第一個發展的生技產品。
1993年,台糖產品開發處處長楊博文自美歸國,認為台糖應該從本身自有技術、可商品化的產品著手。於是從最具利基的高貴中藥材著手,經過許多蟲草屬菌種研究後,發現冬蟲夏草的適當培養條件,而且冬蟲夏草市場大、價錢高、益肺強腎,長久以來被視為補藥和萬靈丹,台糖發酵槽就可培養菌絲,因此選擇冬蟲夏草做為台糖自行研發的第一個保健機能食品。
1996年,第一批冬蟲夏草膠囊完成,共只七十公斤,上市試探市場反應,兩個月就銷售一空。
比起傳統發酵製品,冬蟲夏草的投資報酬率高了許多。台糖研究所所長王隆輝舉例,發酵技術製作的酵母和酒精單價低,酵母一公斤約170元,藥用酒精一公升約100元,冬蟲夏草一公斤可做四十多盒膠囊(一盒六十粒,二十四公克),一般售價5萬4千元。楊博文表示,冬蟲夏草投資約1億元,產品問世半年之內即全部回收,2000年冬蟲夏草營業額就達3億元,利潤很好。
目前台糖已委託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辦公室實驗,從冬蟲夏草中發掘對呼吸系統有療效的成分。
台糖生技必走向國際
為了深耕生物科技產業,台糖積極建廠,著手萃取豬胎盤素等物製作化妝品原料,還規劃其他生物技術的發展,並希望日後能成立獨立的生技公司。
由於近幾年來生物科技熱門,生技化妝品隨之水漲船高,台糖研究所蒐集資料、研究討論後,認為化妝品市場單價高,進入障礙較低,且皮膚保養外用不涉及醫療行為,較為安全,決定介入市場。
於是歷史悠久的台糖畜殖事業以自行研發豬胎盤素、膠原蛋白、玻尿酸等萃取,加入生技的行列。台糖研究所副所長黃錦源指出,全豬利用,才能創造更高附加價值,例如豬皮一公斤20元,製成膠原蛋白,一公斤售價達4000至5000元。
膠原蛋白與胎盤素有助於皮膚細胞的修補與再生,玻尿酸則讓皮膚具彈性,減少皺紋。台糖研究所畜產科技系主任陳瑞山表示,目前委託專業化妝品行銷公司開拓化妝品原料市場,推出上述三個產品,利潤約兩倍,預計2007年達2億元營收。未來將進一步與醫學界合作,朝生醫材料發展。
除了研發外,台糖也積極建設自己的生技工廠,各廠房正如火如荼趕工中。
竹南試產廠預計今年試產各豬隻相關萃取物;嘉義大林廠預定於2003年1月1日開始運轉,共投資9.9億元,預計八年之內回收。
台糖生技產業的目標是走向國際。嘉義大林生技廠符合美國cGMP(current GMP),即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規範,楊博文希望在明年成立國外部,以美國和日本為目標市場,並徵求藥劑學和國貿背景的專業經理人才,以補台糖行銷之不足。
生物科技使台糖再顯朝氣,雖然台糖本身沒有民營化時程,然而楊博文希望,倘若生技事業做得好,能擴張成長、自負盈虧,「可以獨立出去。」
台糖在十七年前就轉型發展蝴蝶蘭等花卉精緻農業,而且進軍國際,參展、外銷,極具競爭力。
蝴蝶蘭成為外銷大宗
在國內製糖已不敷成本,糖業成為燙手山芋後,以外銷為主的台糖畜殖事業也遭逢口蹄疫,蝴蝶蘭就取代畜殖業,成為外銷出口大宗。
1985年起在西湖糖廠試種的蝴蝶蘭,已經是獲利的事業。蝴蝶蘭主要外銷日本(占57%),其次是美國(占30%),此外為加拿大(占3%)、歐洲(占3%至5%)、大陸(占1%至2%)。1999年下半年與2000年,蝴蝶蘭營收約占精農事業總營業額45%,為4億2千萬元,獲利2500萬元。
十五年前,台糖希望經營經濟價值較高的花卉作物,因為台灣氣候適合蝴蝶蘭生長,恆春、台東和花蓮亦發現蝴蝶蘭原生種,因此台大園藝系教授李哖建議台糖培育蝴蝶蘭。
1988年,台糖研究所園藝系成立,將原先研究甘蔗的人力部分移轉至蝴蝶蘭研究,並蒐集與購買國內外蘭花種源,選擇優良種源做親本(即父母親)雜交、育種,使蝴蝶蘭優良性狀代代相傳。
台糖研究所副所長李松伍表示,目前園藝系負責研發,由成立四年多的健康種苗中心落實,下游則交給台糖精農中心,出售種苗或將之培育成花外銷。
台糖在蝴蝶蘭研究與技術上非常優秀,多次在國際花展中大放異彩。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副教授謝俊雄指出,自1990年參加比賽起,已奪得一百五十面獎牌。
台糖蝴蝶蘭以爭取外匯為定位,避免與台灣花農爭利。在台糖之前,台灣蝴蝶蘭甚少外銷。「台糖打開台灣蝴蝶蘭外銷市場,」台糖公司研究所園藝系主任張翊袖認為。
不同市場對花色和花型接受度有別,因此台糖朝不同方向育種。台糖長期經營外銷市場已頗有心得,由訂單可知不同國家對蝴蝶蘭殊異的偏好。張翊袖分析,日本人不接受大紅花,喜歡大白花和滿天紅(小深紅花);大陸愛喜氣,喜好大紅花;歐洲偏愛中型花,花朵數多,且分支,對顏色挑選不嚴格;美國市場接受度寬,只要優良蘭株即可。
目前台糖與成大生物系合作,朝蝴蝶蘭基因轉殖技術努力,以期控制蝴蝶蘭抗病、花色、花香、多花性、多梗性,並加速擴展,提高每年精農事業營收至50億元為目標。
努力轉型休閒觀光、生物科技和精緻農業的台糖,正走出自己的路。